第(1/3)页 “海童,有必要这么紧张吗?” 当海童提出,今晚城内所有步军精锐,全都登城值守后,一名万夫长便提出异议。 其他几位万夫长,也纷纷看向海童。 大家都是万夫长。 海童只不过是被王爷,任命为守城主帅罢了。 海童环视袍泽,严肃道:“诸位,当初辽阳被明四皇子千里奔袭攻破的教训,大家已经忘记了吗?” 几位万夫长神色渐变凝重。 当然记得了! 十分惨痛的教训! “我们任何人小觑、轻视明四皇子,都是对我们自身不负责任,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,明四皇子恰恰有可能这样做,并且做成!我想,大家都不想成为明四皇子的俘虏吧?” “好了,海童别说了,我现在就调兵去北门。” “对,我会亲自坐镇!” “他明四皇子只要敢来,这和林,定是他折戟沉沙之地!” …… 万夫长们纷纷表态起身离开。 海童带着回来报讯的千夫长,亲自登上南城瓮城城头。 和林是蒙古人过去的政治、经济中心。 虽然蒙古人没有建城的传统。 但却在和林,修建了一座城墙高达四五丈,同时配有瓮城,双层防御体系的坚城。 这是脱古思帖木儿,捕鱼儿海都不曾有的。 海童赶到城头时。 麾下两万步卒精锐已经全部登城。 站在城头边缘,凝视远处黑暗,片刻后,视线收拢,落在城外,围坐在篝火堆旁,吆喝痛饮的斥候队将士。 微微皱眉,扭头,吩咐斥候队千夫长,“你下城,约束好斥候队,率领斥候队去城西隐藏起来,若今夜明四皇子的陆军第一镇真的攻城,就在他们攻城最为激烈时,予以雷霆打击!” 千夫长唇角抽抽。 虽说,现在的天气,气温暖和,去城外也无妨。 可他们赶得着急。 并未带任何扎营辎重。 而且海童万夫长的意思很明白。 大伙儿连篝火都不能点,要秘密隐藏在城西。 至于这么紧张吗? 他不信。 明四皇子真的今晚攻城。 陆军第一镇短短几天时间,奔袭千里。 还有战斗力? 他们骑在马背上,人歇马不歇,都累得够呛。 何况,陆军第一镇都是一群汉民组成的军队。 他们的耐力,还能比得上他们草原人? …… 千夫长满腹牢骚,最后,在海童越发严厉的眼神注视中,再次悻悻乘坐吊篮下城,带着麾下千余骑,骂骂咧咧中前往城西隐藏。 海童目视斥候队隐藏起来,才收回视线。 目光再次,投向远处黑暗中。 他是洪武九年,从辽东逃回辽阳王麾下的。 那年正月,刚好发生了明四皇子被贬之事。 他之所以叛逃大明。 说实话,是因冯胜。 朱皇帝把他们这些蒙古归降将领,配属给前线明军将领。 希望用他们在大明受到的优待,劝降更多元军将领。 当初,他也积极为大明朝奔走联络,说服很多对北元未来,感到绝望的将领归降大明。 可冯胜却屡屡把他的功劳,据为己有。 又加,他看出冯胜想当辽东王的野心。 归降大明后,他也深知,大明勋贵和朱皇帝之间的矛盾。 没有上升希望。 又加看到大明内部斗争矛盾极为激烈。 他就琢磨,若是大明类似冯胜这些拥有兵权的勋贵,纷纷和朱皇帝对着干。 一统中原,新生的明王朝会不会分崩离析? 毕竟,朱皇帝出身太寒微了。 没有任何底蕴。 若是麾下这些勋贵造反。 朱皇帝的大明江山,真有可能昙花一现。 若真如此。 他们蒙古人痛定思痛,或许还能卷土重来。 若是再次卷土重来。 他们蒙古人应该能吸取上一次统一中原的教训。 想要统一中原,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把自身变为汉人,接受中原的汉化。 这种观点,整个草原精英层,在从大都撤退后,就都如此反思过。 多重因素促使下。 他最终逃回辽阳。 没想到,后面事态发展,与他所判断的完全不同。 并未出现,朱皇帝与勋贵间,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! 现在看来。 明四皇子发挥了很大作用。 据说,明四皇子纵横草原凯旋后,明朝骄纵的武将就老实了。 带回传国玉玺,朱皇帝天命所归更是被中原百姓认同。 再后来,就传出,明王朝全面推行明四皇子提出的乡土村社。 民心进一步凝聚。 朱皇帝的皇权更加稳固。 若无明四皇子的巨大贡献,他可以十分肯定,以他降明后,对大明局势观察。 朱皇帝和武勋之间的关系。 断然不可能如此稳固! “明四皇子,你们大明的君臣,可曾全盘梳理过,你对大明局势发挥的,举足轻重的作用?” 海童失笑摇头。 恐怕没有吧? 若有,大明内部,就不该有那么多人,容不下明四皇子。 他可听说,大明很多人都特别恨明四皇子。 …… 临近子时。 一辆辆马车,靠近距城五里左右。 每一个将士深陷的眼眶内,一对明亮坚毅的眼睛,盯着远处,灯火通明的城头。 余光,则全都崇拜、激动,暗暗看着前方,伫立马背的背影。 朱棣拧眉盯着灯火通明的城头。 守军有些多啊! 而且城墙也十分高大。 哪怕在五里之外。 都能借着城头火光,感受到这座塞上第一城的雄伟。 元世祖忽必烈没有定都大都前。 这里就是整个天下的政治、经济中心。 每逢皇权更迭的忽里台大会,就在这里召开。 元朝无与伦比庞大疆域内,无数的部落首领,在忽里台大会召开时,都会齐聚这里。 各种肤色的贵族人种,都以能参加忽里台大会为荣。 蒙古人统治下的所有教派,这一天,都要派出重要人物,前来恭贺新的草原共主登基。 他想要父皇支持兄弟们走出去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