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就是希望。 有一天。 大哥在大明召开,属于他们大明的‘忽里台大会’时,重现这般境况。 蒙古人不善经营和统治。 他们的统治,即便是元朝统治整个中原时期。 其实本质上,还是草原那一套。 除了收税。 对地方的管理根本没有一套严谨有序的逻辑。 所以,蒙古人的忽里台大会,还不够隆重,还不够让天地日月,黯然失色。 若是大明拥有蒙古人那般庞大的疆域。 大明召开的‘忽里台大会’,那一定时亘古未有的空前盛况! 大明的君主。 大哥! 将会是天下间,最为耀眼的。 大明! 中原! 也将是整个天下,真正的中心! 如今已经洪武十七年了。 大明内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 继续推进乡土村社、父皇还要更改相制。 也不知,会废相,还是听取他的建议,增相,扩充为内阁。 …… 总之,父皇还有很多未办完的事情。 也不知,父皇能不能等到,支持兄弟们走出去。 大哥登基后,会不会改削藩为支持兄弟们走出去。 这一切,他都无法去掌控,充其量只能建议罢了。 往后,就是建议,有多少人听,能执行到位多少,恐怕也是个未知数。 …… 朱棣摇了摇头,收起心中遗憾。 开始认真打量远处城防。 距离太远,看不清晰。 但火光映照中,还是能看到,城头人影绰绰。 纳哈出的步军提前撤入和林城内,并不奇怪。 …… 众人一边观察城头,一边余光紧盯朱棣。 等着朱棣下达指示。 “不好打啊!” 某刻,朱棣沉凝声响起,众人纷纷转头看去。 朱棣收回视线,看向谭渊,“让兄弟们全都下马车休息,在等等……” 眼下,整个城头灯火通明。 他们只要再靠近,就会被元军第一时间发觉。 不如等到四更天时。 人最是疲倦时,再行动。 很快,兄弟们细微的呼噜声响起。 朱棣翻身下马,揉了揉脸,让脑子清醒些。 “王爷,伱也休息会儿吧?”谭渊提醒道。 王爷比他们任何人都累。 奔袭的九天内。 王爷不但休息的最少。 而且大脑时时刻刻都要高速运转,思考行军、战斗等一系列问题。 身体、精神的双重疲惫,这是十分熬人的! 朱棣含笑摇摇头,抬手拍了拍谭渊肩膀,“我没事……” 话中,招了招手。 徐辉祖、张武等人纷纷凑过来。 朱棣指着远处城头说道:“城上的守军太多了,我们一镇兵力,想要撼动这座坚城,除非咱们是天兵天将,所以,这一战,不能硬打。” …… 众人纷纷认真倾听朱棣的分析。 “把军中的火药集中起来,制作十几个炸药包,等四更天攻城前,派出一队机灵的兄弟,带着炸药包,沿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包,潜伏到南门,用炸药把城门炸开……” 夜战就要发挥夜战的优势。 和林坚城,没有护城河。 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蒙古包。 兄弟们完全能摸近后,沿着那些蒙古包,潜伏到城门。 “一旦城门炸开后,全军的四十五门火炮,分为三段,每段十五门,全都给我瞄准城门附近的城墙射击,兄弟们跟着我,踩着弹点往前冲,往瓮城内冲,一旦我们的兵力冲入瓮城,城头守军必然惊慌,忙于对付我们,辉祖、谭渊、张武,你们乘机给我登城陷阵,夺取城头!” 谭渊皱眉道:“王爷,我领兵往瓮城冲吧!” 冲击瓮城,尤其冲入瓮城内,太危险了。 要同时面临内外城的攻击! 朱棣笑着,坚定摇头:“这件事,必须由我来!” 他为了大明前途命运。 把兄弟们带到这里,发起一场,极为凶险的攻城战。 已经很卑鄙了。 这一战,他必须冲在最危险的地方。 他知道,今天恐怕会有很多兄弟丧生。 可即便如此。 他也一定要这样做。 慈不掌兵! 若是此战,大哥出点问题,主力数十万精锐折损。 大明过去十七年,奋斗积累的家底,等于全都折进去了。 数十万精锐重新补充武装。 战死者的抚恤。 说实话,朝廷如今财政比较宽裕,也支撑不了。 必然要加紧对下面百姓的盘剥。 民间动荡。 朝堂动荡。 正在推进的乡土村社,也极有可能会骤然终止。 朝廷盘剥,民间动荡。 这也是士绅为首精英层发家致富的机会。 大量土地会在动荡期落入士绅之手。 等朝廷重新稳定。 再次武装出数十万精锐时。 再想推行乡土村社。 随着丧失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,恐怕就十分困难了。 现在,大明境内有百万贫无立锥之地的纯佃农。 朝廷可以直接忽略这些人,将这部分百姓,当做沉默的少数。 可如果,这个人数,扩大到七八百万时。 朝廷还能把这部分沉默的少数,忽略掉吗? 到时候,这七八百万百姓,看着其他乡邻借助乡土村社过上好日子。 心里不平衡。 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呢!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! 一百万患不均,不可怕。 数百万人患不均。 就很可怕了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