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家和万事兴。 圣贤书里说。 夫唱妇随。 可他观察他和秀英。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 很多地方,他变得越来越像秀英了。 反观秀英,则越来越像他。 以前秀英虽然性子强,可也很温柔。 瞧瞧这些年,越老脾气越大。 反倒是越来越像当初的他了! 动不动就对他说一句:朱重八我是通知你,不是征询你! 瞧瞧! 为了能让秀英多陪他几年。 能咋办? 老子学儿子,学老四呗! 吕氏等人羡慕看着徐妙云。 父皇何曾如此和颜悦色,没有丝毫帝王架子,对待过她们这些儿媳。 百官也觉得分外刺眼! 纷纷忍不住暗暗腹诽,‘朱四郎一人得道,可真是鸡犬升天!’ 徐妙云察觉落在身上的视线变得犀利,忙转移话题,拿起一匹丝绢,“父皇,这就是东番新军制作纸甲使用的丝绢,我原以为,海商带着这种廉价丝绢,想要在大明境内倾销……” …… 提及东番新军的纸甲。 朱元璋、刘伯温、李善长等人纷纷查看丝绢质量。 朱元璋点点头,看向商贾:“朝廷的确有意,为朝廷新军逐步换装……” 纸甲的防护力不比铁甲差。 纸甲制作简单,比铁甲还便宜一些。 即便价格相同,用纸甲取代铁甲也很有利。 就如老四所说,多余的铁,可以造火铳、造火炮,还可以普及铁制农具,提高粮食产量。 …… “不光纸甲,朝廷组建的新军,还会陆续装备东番新军的分体式军服……” 标儿领兵北上途中。 就送回消息。 实际行军中。 朝廷新军现在的红袄,太繁琐,对新军灵活性限制很大。 提议朝廷,应该在编练的新军中,效仿东番新军,换装分体式军服。 不过,朝中很多人不同意完全照搬东番新军。 提议,军服继续沿用大红色。 …… “在不影响海贸的情况,你们能提供足够廉价的劳动布和丝绢吗?当然,咱更希望你们能把海贸扶持福建乡土村社的那一套办法,用于大明境内,其他乡土村社,培养扶持这些建成,但尚未取得长足发展的乡土村社……” 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。 恐怕也就土桥村以及联合的几个乡土村社,能与福建乡土村社争个高低了。 一个垫底行省。 去岁给朝廷贡献赋税两百万两! 要知道,福建的基础条件可不好。 恐怕也就比朝廷新收复的云南强一点。 由此,可想而知,福建乡土村社的发展情况多么好。 若非北征,他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。 看看茶山、桑林、棉田、果树林…… 商贾激动道:“陛下,其实此事很简单,朝廷指定施行雇工身股制的丝绸商,先让丝绸商,扶持条件合适的乡土村社村,种桑树、培育蚕种……” 朱元璋认真倾听。 直到商贾激动之下,结结巴巴,甚至语无伦次说完。 才笑道:“若是咱给你们一个特许权力,不但准许你们来金陵海贸,还准许你们在金陵开设丝绸商号,把你们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派来,你们中间,也要派一个最优秀的年长者来金陵……” 老四在福建,如何通过商人,以经济方式,宏观引导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,他当然知道。 金陵境内。 胡惟庸搞得胡氏商号,就是雇工身股制。 也经营丝绸生意。 可他信不过胡惟庸。 相比胡惟庸。 他更信任,老四培养起来,且信任的这批商人。 让他们开一个联合商号。 最优秀的长辈,带着家族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来金陵。 据锦衣卫汇报。 这些商贾豪强家里的优秀子弟,都深度参与了乡土村社建设。 让他们把老四在福建做的那一套,搬到金陵。 整个直隶已经有十三个县建成乡土村社了。 这十三个县的规模,也足够向更高级乡土村社发展了吧? 让这群老四信任的商贾,来金陵做个样板。 朝廷虽然不强迫商人搞雇工身股制。 可福建这群强龙冲进来,若是凭借先进性,碾压本地商人。 金陵本地商人想生存、想赚钱,肯定会亦步亦趋效仿。 有时候,内部保守、求变动力不足,就应该引入外部力量,刺激内部这些顽固分子! 就好像当初,武勋和他讨价还价。 老四崭露峥嵘后,这群混账,瞬间老实多了! 一群商贾完全被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。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。 这一反应,落在徐妙云眼里,徐妙云脸色顿时变了变。 她很清楚,本来就仇视他们的百官,看到这一幕,心中会想些什么。 朱元璋笑笑,并不在意,“妙云丫头,他们都看你,那就由你来替他们决定。” 这群商贾豪强抵京后的言论。 锦衣卫都汇报了。 比如,很多人都决定,将来,举家跟随老四迁徙出海。 对此,他并不介意。 他没给老四什么支持。 这群人想跟着老四,虽然有嫌弃、抛弃大明的嫌疑,听闻心理不好受。 可只要他们忠心老四,支持老四。 他就不介意。 算是他这个做父亲的,给儿子的一点支持吧。 对这个儿子。 他几乎什么也没给过。 徐妙云略微琢磨,笑道:“父皇,等他们完成朝廷交代的使命,也赚了钱,时机合适时,就让他们把金陵的生意,转让给其他有良知,有责任心的商贾吧。” “对对对!” “陛下,王妃说的这个办法好!” …… 一群商贾忙不迭表示赞同。 他们知道王妃的顾虑。 他们已经被贴上了燕王的标签。 投资得到收益。 且能卖朝廷一个好。 已经千值万值了! 王爷经常对大家说,商人可以赚钱,但千万别贪得无厌,在赚钱同时,还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。 这话说的没错。 这些年大伙儿赚了钱,父老乡亲称赞,朝廷认同。 可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? 若是一直留在金陵,凭借先发优势,大赚特赚。 本地商贾仇视他们。 敌视王爷的人也会仇视他们。 给自己,给王爷惹一身骚。 何必呢。 将来跟随王爷出海,赚钱的机会多着呢。 朱元璋瞪了眼徐妙云。 商贾都能看透妙云丫头此举的意图。 他岂能不知。 这两孩子,处处忍让,希望咱之后,大明江山不要有负他们,大明臣民,不要有负他们! 朱元璋感慨一声,没有反驳徐妙云的提议,点头道:“好,此事就这么决定了。” 话罢,抬头看了看日头。 “时间也不早了,午后百姓参观也快开始了,咱们回城吧,今天观摩,咱大开眼界,希望你们不要辜负,咱家老四对你们的期许,保持现在这片赤诚!” …… 朱元璋罕见对一群商贾豪强勉励一番。 然后在一群商贾豪强激动的山呼万岁声中,乘坐御驾,率领众人浩浩荡荡回城。 马车刚进入城内。 一小太监就从前面跑到徐妙云母子三人马车旁,谄笑道:“王妃,皇爷吩咐了,全家人都回皇宫,晚上在宫内全家人一起用膳。” …… “娘,海外好像并不蛮荒,今天的火锅就很好吃,皇祖父今晚让全家人一起用膳,肯定还要吃火锅!” 吕氏马车内,太监刚走,朱允炆抬头,眼巴巴看着吕氏。 吕氏一时语塞,不知该如何回答。 今天参观,冲击的确太大了。 海外的货品。 徐妙云的才能! 父皇、母后对徐妙云意见的重视。 整个过程,父皇、母后完全没有反驳徐妙云的任何一个提议! 她们这些儿媳中。 谁能有如此待遇? 或许,也就太子妃吧? 朱允炆见吕氏怔怔出神,久久没有回答。 低头。 ‘父亲大胜的消息,什么时候才能传回来!’ 今天,朱祈婳叽叽喳喳给他们介绍各种好吃的。 被大哥、小皇叔、皇姑们宠着的景象,实在是太可恶了! 怎么就没有父亲大胜的消息! 到时,他一定去朱祈婳面前,说一句:“我父亲也能打大胜仗!不光四叔能!” …… 百官三三五五结伴乘坐马车,同样议论纷纷。 “陛下、娘娘,对徐妙云也太好了吧!” “瞧瞧,今天徐妙云所有的提议,陛下全盘接受!” “朱四郎的王妃,在咱们大明都有这种地位,这还了得!咱们太子妃,今天都全程没说话!” “她徐妙云是不是太不知进退了!” “牝鸡司晨!朱四郎这般宠着徐妙云,看着吧,一定不会有好结果!” …… 朱元璋、马秀英对徐妙云意见的尊重,引得许多官员十分不舒服。 …… 于此同时 北镇抚司衙门。 哈哈…… 蒋瓛看着信报爽朗大笑:“朱四郎的风头总算要被压下去了!太子爷大捷!” ……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 辣椒查了一下,从南美传入的,可也查的,东南亚就有野生的辣椒,所以就提前登场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