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,相较于千年前,已经十分小了。 文化统一的目的,他们很清楚!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,问:“王妃,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?”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,别以为,他不知道,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。 徐妙云笑笑,回答道:“伯温先生,始皇帝一扫六合后,强行推行秦制,造成了六国百姓、贵族不适,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,完全被秦制灭亡,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,给六国百姓、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,这种仇恨,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,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,发生了六国百姓,纷纷揭竿而起之事……”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,残暴无道。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。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。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。 读过一些,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。 知道,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。 就比如。 始皇帝征召徭役,还给役夫一定钱粮。 虽然不多,但的确给了!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。 役夫从事徭役,别说酬劳了,就连口粮都要自备! 这种事情,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? 甚至,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!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。 可为何。 六国百姓,纷纷揭竿而起!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,强行推行秦制,是很大原因之一。 给六国百姓,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。 虽说,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。 可到底,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。 当然,四郎已经决定,将来横扫四海后,那些精英层,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。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,四郎都要做。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。 精英层,是民俗风尚的源头! 铲除原有的源头。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、新文化。 “所以,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,不敢照搬明制,强行推动,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,四郎希望另立炉灶,如此一来,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,是两种文化、文明经过碰撞后,相互交融,产生的一种新文化……” …… “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,将通过新的烹饪、服饰、发饰,口语、教学、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,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,最终形成一种,新华夏文化。” …… 刘伯温、李善长相互对视。 均都感到可怕!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,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,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。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,太厉害了! 始皇帝当初,如果没有强推秦制。 若是篆书用秦制。 度量衡用燕制。 …… 六国各取所长。 会不会,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?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。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。 是否,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? 历史无法假设。 但以他们的眼光,重新审视历史。 可以判断。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,而是采六国精华,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。 至少,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,绝对没那么大! “服饰,你们就要推行,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?发饰呢?”朱元璋询问。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,“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,东番的裁缝,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,发饰,四郎还没有想好。” 其实已经想好了。 只是,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,给新发饰推行,造成了很大障碍。 如今,人一旦蓄须后。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。 四郎为此,一直嫌麻烦,大哥、二哥、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,四郎依旧不蓄。 不蓄无所谓。 可一旦须了,讲究就很多。 推行新发饰,四郎在等机会。 …… 朱元璋点点头,鼓励道“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,不要有什么顾忌,朝廷不会阻拦你们,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,正好,也可以看看,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,哪个更先进些。” 这些年。 他在老四身上,学到很多。 最深刻的,就是不要固步自封! 立国之初。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、郎中、匠人…… 这样,所有人各安其事,天下就会井然有序,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。 就好像大户人家。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。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。 可直到,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,他准备推及天下时。 老四吞吞吐吐,扭扭捏捏,委婉提醒,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。 要允许农村百业,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。 说实话,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。 担心天下一下子乱了。 后来,土桥村不但种地,还偷偷摸摸把米铺开设到江宁,后来更开设到金陵城。 再后来,搞玉米秸秆酿酒。 还投资入股,邻村一个铁匠铺,把这个朝廷许可了的铁匠铺发展壮大。 如今,这个铁匠铺光学徒都十八人了! 这样的铁匠铺,规模很大了! 要说刚开始,不担心,那是假话。 这种规模的铁匠铺,除了打造农具,都能成批量打造兵器了。 他第一时间命蒋瓛安插锦衣卫去这个铁匠铺。 经过监视发现。 这群百姓都很忠心大明。 天天把他这个皇帝挂在嘴上。 说什么,他把老四派到土桥村,所以才有现在的好日子。 他听着都脸红。 当初老四是被贬,被扔到土桥村的。 这让他意识到,只要百姓日子过得好,即便百姓拿着刀,也不会跟着野心家造大明的反。 长管身火铳的出现,他就对这个铁匠铺彻底不关注了。 …… 他不是那些读书人,也不是出身贵胄之家。 不会死抱着那些圣人贤言。 他是个很现实的人。 所做出的每一个施政命令,都是基于利益。 他以前固步自封,只是觉,把规矩定下来,天下安定。 这些年,眼睁睁看着老四折腾,大明越来越兴旺繁荣。 他就想再看看,老四还能折腾出什么。 比如小夫妻两设计的新华夏文化。 是否比大明现有的文化更先进? 先进,大明完全可以吸纳嘛! 老四在海外折腾,伤不了中原的根本。 他如今,反倒担心,中原这边,跟不上老四,如他以前,固步自封! ‘现在的朱皇帝,又回到了当初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!’ 李善长悄悄看了眼,说的兴起,抬手比划的朱元璋。 朱皇帝底蕴最差,为何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? 就是打天下那会儿的朱皇帝,能听得进各种建议。 只要有利的,都会想方设法去吸收,办成! 徐妙云都满脸惊讶,悄悄看向马秀英。 马秀英含笑点点头,同时腹语,‘你父皇如今的变化,还是四郎的功劳。’ 朱元璋把马秀英婆媳间的小动作看在眼里,笑笑,起身,“吃好了,也听好了,带咱去前面继续看看,这些香料给宫里送些,在全面开海前,金陵这边开辟一个海贸码头,福建海商可以来金陵海贸码头自由贸易,不过记住,中原的粮食,不准贩运出海!” 商贾们听闻后,顿时激动叩拜。 至于不准对外贩运粮食这点,没什么。 朝廷有这么多子民,自己都不够吃,还有人饿着。 不让大伙儿贩运粮食很合理。 何况,粮食其实并不赚钱。 朱允炆、朱玉秀一群孩子忙把碗中食物夹到嘴里,恋恋不舍看了眼火锅。 忙跟上大人们。 徐妙云带着朱元璋,一路参观来到布匹、丝绢展示区,“父皇,这就是福建乡土村社织的布和丝绢,价格只有咱们大明其他地方,土布、丝绢的三分之二。” 朱元璋、马秀英好奇凑过去查看布的质量。 刘伯温捏着一匹厚实的劳动布,询问:“王妃,这种制作军服的劳动布价格,也是普通农村土布的三分之二?” 徐妙云看向负责这个展区的商贾。 她离开福建很久了。 近些年,已经不怎么关注福建的具体情况了。 商贾忙答道:“左相,劳动布由于用棉花多,尽管纺织容易,不过价格反而倒是比较贵,大约相当于江浙的中等棉布,如果朝廷大批量需求,我们提前向乡土村社下棉花订单,在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,价格倒是还能降一成左右……” 刘伯温点头。 燕王已经说过,东番海陆军列装新军服时,由乡土村社配合,节省成本的操作过程。 “左相,这种混合劳动布价格相当于咱们大明其他地方的土布价格。”商贾忙抱起另一匹劳动布介绍。 徐妙云都好奇看去。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,询问:“为何?这是残次品?咱怎么觉,并不像。” 商贾忙惶恐道:“陛下,这不是残次品,这种劳动布内,七成棉线,三成丝线……” 徐妙云听着不由高兴笑了。 四郎一直说。 只要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。 百姓就会创造出很多东西。 这种,她都没听说过的混合劳动布,就是福建百姓,发挥聪明才智,在劳动布基础上改良的。 原来,每年缫丝,都会产生大量残次品。 好的蚕茧,是一整根蚕丝。 可蚕种有缺陷,以及缫丝过程中,容易拉断蚕丝。 这就出现了很多残次蚕丝。 断了的蚕丝,重新接好,再纺线、织成绸缎,绸缎就会有线头、凸起。 本来,村里织出的绸缎,由于百姓技艺缘故,品相不够好,价格就比较低廉。 如果用残次的蚕丝,绸缎品相会更差。 百姓就把断了的蚕丝,拧成和纺织劳动布一样粗细的丝线,和棉线三七分混合,纺织成这种混合劳动布。 …… 商贾卖力介绍道:“陛下,这种混合劳动布,虽然使用了残次的蚕丝,但也有好处有坏处,棉布浆洗容易缩水,可混合了蚕丝的劳动布,缩水现象大为改善,而且还更有弹性……” 马秀英试着拉扯布匹,点点头。 “要说坏处,就是棉线比丝线更容易着色,反复浆洗后,丝线脱色比较厉害,所以,一匹布中,只能添加三成丝线,若是再多,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。” “妙云丫头,你笑什么?”朱元璋突然询问。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。 徐妙云回答道:“父皇,四郎说过,需求会推动变革,残次品蚕丝,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,混合布有优点,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,总体来说,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,这意味着,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,未来,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,一定会寻找出克服染色的问题……” 或许,到时候,会有一种新的染色技艺出现! “看来,混账老四对你影响很大啊,好好想想,今天你说了多少次‘四郎说’。”朱元璋笑着打趣一句。 对此,他是乐意见得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