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雄英扭头,握拳吓唬。 雍鸣低头偷笑:“大哥,我还喜欢其他师姐,我喜欢师姐们偷偷给我好吃的。” 噗! 马秀英、朱元璋被逗笑。 徐妙云含笑瞪了眼。 朱元璋含笑看着雍鸣,抬手点了点,“你爹身上那点脸皮厚,无赖劲儿,全都让你学去了!” …… 一家人一直聊到午后。 朱元璋、马秀英表态,他们对这门婚事没有意见。 只要朱标同意,等北征之后,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。 不过,朱元璋提出一个要求。 北征后。 采绿不能跟着回东番了,要让采绿留在马秀英身边。 说白了,就是让马秀英亲自教导。 朱雄英想要反驳时。 徐妙云替采绿答应下来。 当初,她和大嫂七八岁时,也在母后身边待过两三年,得到母后亲自教导。 那段时间,她在母后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。 虽然宫内规矩多,但采绿能有这个机会,是采绿的福分。 母后大风大浪走来,知识以及阅历沉淀的智慧,采绿能学到一两分。 对采绿将来在皇宫生存,都受益无穷。 徐妙云出宫时。 朱元璋特批雍鸣和祈婳跟着回府。 朱元璋知道,海军将领、海商来了金陵,肯定要去朱府拜访。 朱棣不在。 朱府做主的就是徐妙云和朱棣的嫡长子雍鸣。 雍鸣现在接触这些海商,有利于将来继承朱棣创下的基业。 …… 果如朱元璋猜测。 徐妙云带着朱雍鸣刚刚回府,娜仁托娅就匆匆来报,海商们全都在议事厅等着。 徐妙云把小祈婳和金豆子,交给娜仁托娅,就带着雍鸣赶往议事厅。 “大伙儿说说,王爷此番北征之后,会不会立国?” “对啊,我也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,若是王爷立国,我是打算迁徙到王爷治下,做王爷的臣民。” “张兄,当初你可不是这样说的,你好像准备把你家庶子迁徙到王爷治下。” “嗨嗨,这不是形势发生变化了嘛,这几年,在东番待久了,我每次回咱们中原,总觉得各种不适应,咱们福建还好点,去其他地方,越发感觉难受。” “可不,我也有相同的感觉,福建氛围还比较接近东番,可咱们大明其他地方,太死气沉沉了。” …… 徐妙云、朱雍鸣来到议事厅外,就听里面传出的议论声。 高兴之余,又有些担心。 这些豪强商贾对东番的认同,恰恰说明了,四郎所做一些文化氛围的倡导是正确的。 可这些话,在金陵说,若是传扬出去。 恐怕又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 “王妃!” 俞靖率领海军将领,坐在左侧,没有参与议论,率先看到徐妙云和朱雍鸣。 海军将士哗啦整齐划一起身。 商贾们后知后觉,忙起身。 “拜见王妃、世子!” 徐妙云牵着朱雍鸣走入议事厅时,众人齐齐行礼。 徐妙云含笑点头,落座后,雍鸣站到了旁边。 “刚才听大家议论的热闹,对于大家喜欢东番的氛围,我和四郎都十分高兴,不过,这里是金陵,大伙儿接下来说话做事,还是要注意点。” 有些事情,必须提醒。 海商们来金陵是为了做生意。 她和四郎则希望,通过海商,把新气象引进来。 不能因为海商们口不择言,影响了利国利民的好事。 “是是是。” “王妃教导,我们记住了。” …… 一众海商回想刚才谈论内容,纷纷意识到,激动之下,的确有些口无遮拦,纷纷保证。 徐妙云一笑,转移话题,“陛下已经准许你们开办博览会的提议。” 海商们已经从俞靖口中得知了。 可再从徐妙云这里得到确认,依旧高兴。 纷纷笑着交头接耳私语。 徐妙云等待片刻,继续说:“既然要办博览会,就要办的出彩,办的别开生面,给金陵百姓,留下难以忘记的深刻记忆。” 这样,才有利于,新气象的传播。 “你们准备怎么办?有想法吗?” 众海商相互对视。 一名海商起身抱拳作揖,“王妃,此番我们带来的货物,有海外一些果干、香料,还有一些,从西边传来的琉璃制品、另外就是咱们福建乡土村社出产的棉布、丝织品、红枣玉米糕、茶叶、柿饼、炒栗子之类的小玩意儿……” 徐妙云边听边默默分类。 海外的物产,主要是农作物果蔬制品。 手工业制品。 海外根本没法和大明相比。 一直以来,福建的海贸都是往海外贩运手工制品。 “福建的棉布、丝织品?”徐妙云看着海商们,好奇询问:“海贸供需已经无法消化福建产出?” 福建产出的低价棉布、丝织品,四郎一直以来是不希望在大明内部进行倾销的。 对大明原有从事这些行业的百姓,冲击太大了。 “王爷,棉布、丝织品海贸还能消化,我们只是带了少量货品来金陵试水,主要是想推销给朝廷……” 徐妙云看了眼海商们。 这群人的鼻子太敏锐了。 几个月前检阅新军。 这群人只是听说,朝廷对陆军第一镇的纸甲很感兴趣。 这次就带来了丝绢,想要推销给朝廷制造纸甲。 怎么说呢。 算是一件好事吧。 朝廷军队对铁的需求减少。 就如四郎所说,铁就可以大量供应民间。 百姓使用的铁制农具价格就会下降。 有利于粮食增产。 东番的铁,除了制造火铳、火炮。 几乎全都用于制造廉价农具,提供给一个个乡土村社。 即便如此,铁的需求量依旧无法满足。 以至于,冶铁工坊在不断增加人手同时,一群匠人正在琢磨,如何更大规模冶铁。 四郎说。 只要大规模廉价冶铁得到突破,不光军事力量会突飞猛进。 民间经济也会突飞猛进。 “王妃,至于茶叶、柿饼、红枣玉米糕这些小货品,是叶大人让我们带上的,叶大人正在精细化发展咱们福建乡土村社,依托已经发展起来的资源,开始深挖潜力……” 徐妙云微微点头。 福建本来就有茶山。 四郎没去前。 福建的茶山,主要走精品高价的路线。 都是士绅利用自家山地进行培育种植。 四郎去建安搞乡土村社开始后,就在一些多山,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。 把朝廷的一些山地,命人砍伐了树木,以村为单位,沿着山地,种上了一陇陇茶树。 走的就是量大廉价的路线。 过去几年,茶树逐渐成长,就开始往海外贩运。 不过,比较困难。 主要是陈家阻断了航道。 对茶叶的需求,主要还是极西之地。 四海周围的国家,也就有钱的精英层才会品茶。 百姓穷的衣不蔽体,温饱都要依靠气候环境,四季不绝的果蔬充饥。 怎么可能喝得起茶。 这就造成,福建量大廉价的茶叶,一直销路不畅。 对百姓富裕的贡献比较小。 很显然,叶茂等不及开拓海外销路,准备将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,销往大明。 这倒是可以。 很多读书人家庭,城内小富之家,其实并不宽裕。 这类家庭,少不了茶叶。 太昂贵的茶叶,负担吃力。 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,刚好能满足他们。 将来,乡土村社越来越多建成后。 农村百姓家也会饮茶。 就像土桥村乡亲。 他们离开那会儿,乡亲们还在喝白水。 这次回村。 去那一家,都要拿出茶叶招待她和四郎。 一种负担小,廉价的茶叶,在大明,未来肯定有很大需求。 茶叶一物,能使人们手中的钱财运转起来。 按照四郎的话说。 钱财只有流动起来,民间才会越来越富裕繁荣。 …… 徐妙云耐心听完后,提议道:“咱们东番推行的烹炒菜肴、火锅菜系,你们经常吃,不知你们会不会做?” “王妃,我们不会做,不过我们的船上有人会做。” “对,我等现在就离不开这口吃。” “海外这些香料,运用在烹饪中,实在是太美味了。” …… 众人纷纷含笑附和。 徐妙云笑笑。 新的烹饪,是未来推行新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 文化要融入百姓衣食住行。 如此,才能润物细无声,把新华夏文化,根植到异域百姓心中。 “既然船上有擅长这方面烹饪的能人,到时候,把你们带来的香料,用到食物中,博览会中做些可口的食物,让百姓免费品尝……” 没有什么印象。 能比得上,口中味蕾留下的印象。 “这样吧,采购食材肯定少不了花钱,我给你们准备三万两银子……” 这段时间,父皇没少赏赐东西。 银钱方面,她和四郎虽然紧巴巴的,倒也不在乎这些。 反正够吃够穿。 存着那么多银子做什么? 还不如,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 商贾们推辞不过,最终接受,并且商议,所有人再凑两万两,拿出五万两准备食材。 议定后。 商贾们匆匆离开,去准备。 徐妙云看向俞靖,“左相和你们商议转运俘虏之事吗?” 此事,她最关心。 人口问题,一直困扰四郎。 草原人,虽然不是中原汉民。 可元朝统治这些年。 大多数草原人,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。 也被中原很多文化习俗同化了。 这样一批俘虏,对于他们来说,太重要了。 俞靖忙点头,“商议了,左相和我们商议,咱们的海军可以去河北接收俘虏,并且在河北、山东等地,开设了几个补给点,咱们海军可以在这些补给点进行补给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