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。 抵近后,翻身下马,跑到朱棣面前,立正捶胸行礼后,大声汇报:“王爷,标统让卑职来汇报,前方刘家村村长,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。” …… “刘家村?” “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?” “老八,你二哥我,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!” …… 斥候还在汇报时,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。 朱棣和刘家村渊源,他们都知道。 那时,他们四哥,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,正处于被父皇猜忌、监视、折腾期。 “我知道了。” 等斥候汇报结束后,朱棣吩咐道:“回去告诉周浪,我们马上赶往前军。” 斥候领命离开后,朱棣转身,“二哥、三哥,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,你们要不要一起去?” “去,当然去了!”朱樉爽朗笑道。 随即,兄弟几人,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,策马赶往前军。 一个时辰后。 朱棣靠近刘家村。 远远,就见,刘家村村口,官道旁边,站满了村民。 朱棣靠近后。 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,“草民刘祖昌,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。” 朱棣翻身下马,扶起刘祖昌,“刘族长不必拘礼。” 刘祖昌起身,“王爷,我们刘家村众人,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,特备了点薄酒,请王爷和各位王爷……” 朱棣忙抬手,婉拒:“老先生,我们还要赶路,不能耽搁时间……” 刘祖昌暗暗观察着,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。 ‘这位举手投足间,气象万千,气度恢弘啊!’ 刘祖昌暗暗感慨。 当初,他是怎么也没想到,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。 后来,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。 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。 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。 后来,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,一发不可收拾。 考取状元。 前往福建。 几年时间内,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。 期间,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。 …… 年前,小儿子写信回来,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,两百艘海军战船,一千五百门火炮,鸣响秦淮河。 以及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。 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、果干。 据说,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。 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,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,小儿子写信回来,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。 他听进了劝说。 说实话。 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。 虽说整个刘家村,都是刘姓一族。 可他也打算,在灾年时,用一个良心价格,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。 然后让族亲们,佃租种田。 他家有秀才,小儿子还当官,可以免田赋。 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,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! 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,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,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,起了决定性作用。 就是因为这位王爷。 甭管对方出海与否。 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,在燕王心中,留一个好印象。 毕竟,谁知道,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。 保不齐,哪天,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,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,打回中原呢。 这可不是他说的。 是他小儿子说,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,私下里都这么议论。 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。 这等风气不扭转。 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。 瞧着吧,将来,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。 他虽不为官。 可到底活了几十年! 土埋脖子了。 他吃的盐,都比别人吃的米多! “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,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。” “老先生……” 朱棣刚开口,就被刘祖昌打断:“王爷,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,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……” 朱棣微微愣怔。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,比几年前,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,不由惊讶,“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?” 据他所知,刘家村所属县府,并不在这些年,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。 刘伯温这些年,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。 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。 一类,一些军事、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、县府。 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。 一类,潜力巨大,农耕条件好的区域。 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,弥补,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,支出的成本。 最后一类,就是自然环境恶劣,民心不稳的区域。 乡土村社建成,迅速解决温饱问题,有利于地方安宁,以及民心拥戴朝廷。 刘家村不属于三类中的任何一类。 如果搞乡土村社。 肯定是自发搞。 刘祖昌带头帮忙搞。 朱棣终于问及此事,刘祖昌笑道:“老朽听说王爷带领土桥村乡亲搞乡土村社,土桥村乡亲的日子蒸蒸日上,就想为本村族亲做点事情……” …… 朱樉、朱棡站在旁边,听着刘祖昌絮絮叨叨,甚至有些啰嗦,详细介绍如何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。 不由相视一笑。 他们岂能看不出,刘祖昌的小心思。 “王爷,我们刘家村也建了玉米秸秆酿酒作坊,我们刘家没有入股乡土村社,不过,入股了开在周边县府的米铺、酒铺,股份和村民一样,也是搞雇工身股制,没有多占一点!” 朱棣含笑认真听着。 握住刘祖昌的手,拍了拍,“老先生高义!不过,老先生,切记,警告家中后人,不要染指乡土村社的股份,这部分股份,只能在百姓家族内部传承,我在福建,搞了几个对照组,有士绅入股乡土村社,也是占一样的股份……” …… “不过,这些年,随着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东番,他们就开始胡作非为,谋划着,用投资亏损,让村中百姓,家家户户背上债务,然后吞掉百姓的股份,此番北征结束,陛下南巡,我就会举起刀,给天下士绅敲敲警钟。” …… 刘家有没有入股乡土村社,他不得而知。 毕竟,只是刘祖昌一面之词罢了。 不过不怕。 等他在福建举起屠刀时。 灭几族,传扬开后,天下士绅都会收起小心思。 至于乡土村社开在外面的商号、店铺,刘家入股也没什么。 刘家的眼界,还可以迅速帮助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。 何况,还是悄悄搞雇工身股制。 …… 刘祖昌看着朱棣谈笑中,谈论举起屠刀之事。 心中寒气直冒。 忙道:“殿下,我刘家绝不会染指乡土村社股份,甚至,等乡亲们能独自管理开在外面的商铺、商行,我们刘家也愿意退出经营和股本!” 朱棣笑笑。 知道把这位老先生吓住了,拍手安抚:“老先生,安心带着乡亲们经营开在外面的商铺和商行,土桥村是单纯的用雇工身股制吸引人才,而你们刘家村,是你们刘家带领族亲,用雇工身股制向外开拓,这两种模式,朝廷并未禁止,我们两村有缘分,如今,我们两村可以给天下做个榜样嘛!” 两种模式。 他看都可以。 对于一些开明士绅。 容许其参与乡土村社,向外发展的雇工身股制商业。 既能拉拢这些开明士绅,使之成为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的拥护者。 还能借助他们的人才资源。 他要保证的,只是百姓以土地为基础的原始本钱。 刘祖昌这才松了口气。 随后。 朱棣接收了刘家村送的两车玉米秸秆酒,再次启程。 …… 朱樉、朱棡兄弟们,跟在朱棣身边,扭头看着后面,敲锣打鼓为陆军第一镇将士鼓舞士气的刘家村村民。 均都不由感慨。 这才几年光景。 老四已经从洪武九年的绝对低谷期。 有了如今这番声势。 不由让人唏嘘啊! 代王朱桂回神,转头看向朱棣,“四哥,这个刘祖昌分明就是为了在你心中留个好印象……” 朱棣不由笑了,“老十三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你不能因为对方出发点不纯,就否决了他做的事情……” 他岂能看不出。 刘祖昌是为了给他留个好印象,所以才出钱出力帮刘家村族亲建设乡土村社。 这没什么。 只要刘祖昌帮着建设好一个乡土村社,就有功于天下! 虽然,在他心中的地位,与那些无私者不同。 但面子上、礼遇上,他都愿意给足对方。 治天下,导利、倡德、循法。 对刘祖昌这种人,就属于导利,然后提醒他循法,最后希望刘祖昌能倡德。 “对不同的人,三者的使用顺序,偏重各有不同。” “如此,人才才能尽可能为我们所用。” 朱棡、朱樉几人都在默默琢磨这番话。 朱棡最先回神,深深看了眼朱棣,‘老四若是争储,大哥都危险!’ 就老四这种用人原则。 说实话,老四若是想在大明笼络一批人,其实并不难。 朱棡好奇询问:“老四,乡土村社对外开拓的商号、店铺,准许士绅入股参与,这好嘛?” 兄弟几人闻声回神,齐齐看向朱棣。 “没什么不好。”朱棣笑道:“只要把对外开拓的商号、店铺,和乡土村社挖一条护城河,不让其侵蚀乡土村社的股份就行……” 等父皇南巡福建。 在福建抄家灭族。 然后补充一个乡土村社破产清算,只能清算除土地、耕牛、农具等股本之外的产业就行。 “只要不侵蚀乡土村社股本,士绅就是在对外商号、店铺中,只要搞雇工身股制,占股多一点,朝廷也可以允许,城池内的雇工身股制商号、店铺,东家占股股本,也有多有少,这没什么……” …… “相反,以此拉拢开明士绅,使之认可、拥戴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,还能削弱反对者,加强这一政令的稳固性,朝廷要确保均富,这个均富,不是绝对的平均,未来,等乡土村社发展到更高级,百姓更富裕,自身培养出更多有见识的子弟,若是不满意士绅赚取更多财富,完全可以结束和士绅的合作嘛。” “百姓牢牢控制着乡土村社的原始股本,控制着乡村百业的产出,只要他们能力足够,完全可以结束和士绅的合作。” 发展过程中,每个时期,都对应着每个时期的情况。 百姓如何抉择。 选择权在百姓手中。 “未来,农村百姓控制百业产出,城池内,士绅与乡土村社合作的雇工身股制、纯粹商贾经营的雇工身股制,纯粹乡土村社经营的雇工身股制,各种雇工身股制形式,充分竞争,只要这些做成了,未来,咱们大明一定十分精彩活跃!” …… 朱棡等人,耳闻朱棣描绘的景象,怔怔出神。 绞尽脑汁,想要在脑海中,描绘出到时候,大明的景象。 却始终描绘不出来。 老四所说。 以往数千年都从未出现过。 他们完全没有借鉴之处,又如何畅想描绘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