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边爱卿,此处是金銮殿,不是你兵部衙门!你这等武将,只会以力驭人,又懂什么国计民生?朝纲律法?” “你可知你方才那番话,会寒了多少为国献策之臣的心?” 这番话斩钉截铁,毫不留情。 边孟广面色涨红,拱手半跪,沉声回道:“臣无意犯上,更无不敬。臣所忧者,乃民心之所向,朝纲之正直!” 可这句辩解,却并未能换来萧宁一句安抚。 他只是冷冷看了边孟广一眼,然后挥袖:“退下。” 四字落地,殿内死寂。 边孟广咬牙而退,回列之际,竟连步伐都略显踉跄。 这一幕,落入朝堂两侧清流官员的眼中,却如一盆凉水兜头泼下,瞬间寒透了心底。 许居正、霍纲、郭仪等人彼此对视,只觉得眼中一片沉沉的灰色。 他们原本对萧宁抱有一丝希望—— 那是一个在刀山火海中走来的帝王,一个以身犯险、带兵平乱、一剑定江山的君主。 但今日……这位看似睿智强横的天子,却在短短数语之中,将所有的光芒尽数熄灭。 霍纲嘴唇紧抿,面色铁青。他低声对许居正道:“许公,看来……我等真是错看了。” 许居正面色不变,只是缓缓闭目,一言不发。 郭仪则重重吐出一口浊气,眼神透着罕见的疲惫与痛心:“一个只能听赞不能受谏的帝王……纵有万钧兵力,也难渡万民寒心。” “这下好了,”他低声,“朝纲……怕是完了。” 一旁的几位清流文官亦低头沉思,脸色或惊惧,或悲凉。 而这边的气氛一片凝重,那边的新党阵营,却宛若初升之阳,光芒四射。 林志远被陛下点头认可之后,眉宇间早已掩不住志得意满之色。 他回到班列时,一位位“同道中人”上前恭喜,低声称赞不绝。 “林大人所言精妙,果然能得圣心啊。” “这才是真正的‘辅君定策’,咱们新党今日,算是抬头了!” “王尚书果然有先见之明,早早将林大人荐入户部,今日之功,当为首功!” 这番话自然传入了站在最前列的吏部尚书——王擎重耳中。 王擎重一袭深紫朝袍,面色含笑,眼神却始终沉静。 他缓缓拢了拢衣袖,看向殿中高座之上的年轻天子,心中浮现出一句评语: “不错,的确是个懂得识人、也懂得护短的君主。” 萧宁那毫不留情的一句斥责,几乎是将清流打得措手不及。 而这,正是王擎重想要的局面。 朝堂之上,不需要太多清言直语。 需要的,是能顺着帝王之意,做出“成效”的人。 王擎重站在新党的最中心。 他一直低调,但在孟党覆灭之后,他才是真正掌握了吏部大权、调动朝中中层官员网络的幕后枢纽。 而今,他与林志远为首的“实绩派”新党,势头正盛。 他们提出的种种“改革措施”,表面上看无一不为民着想,如—— 减免徭役以“用工折俸”,实则引入大量“转役金”,中饱其私; 主张将边防粮税集中于户部统一调配,实则架空兵部统辖; 又如通过“考绩法”,将地方官员政绩直接上报于吏部评议,剥夺监察御史的实权…… 这些条例,每一条细细分析,都暗藏玄机。 可偏偏条条都言之成理,设若普通人听来,甚至会觉得拍手叫好。 ——这便是新党的手段。 许居正紧紧盯着林志远的背影,眼中划过一抹锐光,却终究没再开口。 他知道—— 今日已是定局。 他们清流之人,虽满腔热血,但对这位新帝,已然失去了信任的立场。 他看不到清醒的帝王,只看到一个看似威严、实则护短的小君。 而这,是最可怕的。 此时此刻,他仿佛看见了一幅图景: 朝政将被一群伪善之人所把持;律法将沦为谋利的工具;民生将成虚设;朝纲渐崩…… “唉……”他低低一叹,终究摇了摇头。 霍纲低声道:“那边已夺了天子之心,我们……已成孤臣。” 郭仪冷冷一笑:“孤就孤吧。” “朝廷若真要亡,也总得有人,站在灰烬之中喊一声‘别做孽’。” 而另一边,新党阵营中,笑意却愈发浓烈。 王擎重负手而立,望着高座上的年轻天子,眼中浮现出一抹极轻的弧度。 “陛下啊……你可得记得,是谁今日替你稳了这朝堂。” “来日你若有成,万望不忘今日立政之人。” ——朝堂风雨初起,正邪未明。 改风,改的是天下风气。 可若风源本污,便算千策万法,也不过是披了糖衣的腐烂而已。 朝堂之下,风雷隐动。无人知晓,这场“改风”,究竟会将大尧引向光明,还是……坠入深渊。 太和殿内,朝阳自殿檐东角射入,金红色的天光洒落在丹墀之上,也映在那一张张错杂复杂的面孔上。 刚刚结束对边孟广的训斥,朝堂上的气氛已经微微起了变化。 许居正、霍纲、郭仪三人脸色愈发沉重,心头已有隐忧。 然而,这才只是开端。 殿内气氛尚未完全平复,那吏部尚书王擎重却忽然偏首,对着林志远微不可察地递了个眼色。 林志远嘴角浮起一抹笑意,轻轻颔首,旋即稍稍偏身,背对朝堂,像是随意一瞥,眼神一扫,几名早已与他唱和多年的新党成员立刻心领神会,双双出列。 “启奏陛下!”一名工部侍郎躬身而出,声音响亮,神情颇为激动。 “下官以为,户部尚书林大人的政令之中,关于田赋整顿一节,实为当下之急。旧制不改,农民负重,乡官无所作为,弊端横行!应立即施行,推行到各州郡县,以收新政之效!” “不错!”紧接着,一名礼部郎中也出列。 “林尚书所列之‘府仓直达乡制’,可削弱中层盘剥,推恩于民,此策甚妙,应当立即颁行!” “陛下,林尚书对于减丁口、裁冗官之策,更是切中要害。以往诸部积冗,空耗粮饷,此策若行,不啻斧正之功!” 一时间,声声附和,络绎不绝。 新党众人如同早已排演过千百遍般,有节奏地、一人接一人地列出他们“改革”的诸般举措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