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众人纷纷沉默。 过了片刻,郭仪忽然叹了口气,缓缓开口: “罢了。” “既如此,咱们便拿定主意——” “改风之日,陛下若有妙策,自是万民之幸;若无良策,咱们便为陛下添砖加瓦!” “我这两日拟好三条户部税法改革,郭老你那边律令整修一事也需提上日程。霍兄,军政调度上你最熟,兵部那边的兵员整编也需列明三策。” “还有吏部、刑部、工部……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治国。” “但——我们可以辅佐一个帝王,撑起整个天下。” “对!”一位尚书起身,眼神熠熠: “这一次,咱们众臣不斗了,不争了,不论左派右派,不看党系门户,只要是对天下百姓有利的、能安社稷的——全都写上来!” “愿陛下在上,接我等十年之心血,立万世之基业!” 一屋子老臣,竟在烛火下起身,满目郑重,纷纷立誓: “改风之日,我必上表!” “我郭仪,愿奏新律八条,革旧制三事!” “我霍纲,愿举兵法三篇,清军纪八节!” “我许居正,愿草政纲一卷,通民意十策!” 火光之中,众人笔墨翻飞,卷轴齐开。 许居正目光凝重,更是道:“既然如此,三日后,陛下登朝。我们便提前筹一份《百策纲要》,作为参考?” “共拟一策纲,三卷六章。” “一卷讲民生,针对粮价、流民、战后复耕、赈灾重建;一卷讲吏治,整顿地方腐吏、厘清军政权责;还有一卷,讲国本——” 他眼中露出几分锐意:“收回诸侯旧权,确立王权中枢。” “此策,若陛下肯采,天下可安五十年。” 郭仪喃喃:“可若不采……” 霍纲淡淡道:“那便,再看三年。” 夜风吹进窗扉,摇动几卷竹简。 三位权臣一夜未眠。 他们在思索的,不止是一个皇帝的能力, 更是一个天下的命运。 夜色如水,清辉洒满深宫。 洛陵皇宫内苑,千盏宫灯次第点亮,映照得整座皇城犹如沉静夜海中的明珠,幽而不冷,静而不寂。 景霜宫内,一炉檀香缭绕,氤氲出丝丝温暖与安宁。 高阁风帘轻舞,窗外桂影摇曳,恍若梦境。 卫清挽披着一件薄绸外衫,坐在榻前,一双玉手握着绣帕,却迟迟未动。 她的目光时而落在香炉之上,时而望向门外——心神恍惚,显然并不安稳。 房门“吱呀”一声轻响,一道熟悉的身影推门而入。 正是萧宁。 黑袍不换,火痕未散。可那一身沉稳威仪,仿佛让整座宫殿都随之安宁下来。 “你还没歇下?”他笑问,脚步极轻,却带着那种浑然天成的沉定。 卫清挽转头,看见他的一瞬,眼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抹柔意与担忧: “你怎么才来?外头这么冷,战伤还未好全,怎能再熬夜?” 萧宁走至她身侧,轻轻落座,伸手将她散乱的青丝拢到耳后。 “你先别管我,”她低声道,眼神认真地望着他,“三天后,就是改风日了。” “你可有想法?” 这一句问出口,她自己都觉得有些犹豫。 毕竟过去数年,萧宁一直以纨绔面目示人——花天酒地,嬉笑怒骂,是大尧第一纨绔。 哪怕后来,他一人斩敌十万、火中救人、平定四王——他是战场上的雄主,是万人敌的将军。 可朝堂之事呢? 她不是怀疑,只是……未曾亲眼见过。 “挽儿,你是在担心我?”萧宁的声音柔和如月。 卫清挽低下头,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眼神却依旧专注: “过去这一年,天下实在太乱。如今百姓苦、军赋重、各地府库空虚,百官惶惶不安。” “今年的改风日……不是平日可以比的。” 她顿了顿,眼中光芒微闪,像是在鼓起勇气: “夫君,你能打仗我信得过……但治国之事……我……”她轻咬红唇,终究没能把“我怕你不懂”几个字说出口。 可萧宁却只是轻笑了声。 他起身,走向一旁铜炉边,取出一碗热汤。 那是早早就温着的安神汤,沉香养气,暖胃安心。 “这段时日,你跟我一起奔波太久了。” 萧宁端着汤回来,轻轻放到她手中,“你也累了,该歇歇了。” “这汤,你喝了,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。” “至于朝堂之事……”他低头,轻轻握住她的手,掌心温热,“交给我。” “我既敢回来,既敢在万人军中立下王旗,就不会让这大尧再乱。” “我说过的,你守江山,我守你。如今乱世已平,该我守江山了。” 卫清挽手微颤,望着他那双沉静坚定的眼睛,忽然觉得,自己那些疑虑……似乎确实多余了些。 她轻声问:“你……真的有安排了?” 萧宁点头:“从上南村归来,我已拟好了五条要政。” “这些,就在改风日一一道来。” 他说得不紧不慢,没有一丝夸张,却每一句都字字千钧。 卫清挽怔怔望着他,脑海中忽然浮现那日在战场焦土中,他一人执剑、十万敌军跪服的身影。 如今再看这男人,他虽未穿龙袍、未加冕冠,却俨然是真正的天子。 “我以为我早已知道你是谁……”她轻声呢喃,“可我还是低估你了。” 萧宁轻笑,将她搂入怀中:“低估了也好,这样,便能有更多惊喜。” “别担心,”他低声道,“改风日那天,我会让整个大尧,看到一个新的天子。” “一个不止会战的皇帝。” 烛火摇曳,香气氤氲。 两人相拥而坐,天地静谧,岁月无声。 此刻宫中未眠的,不止这对帝后,但却是最安宁的一角。 因为她相信他。 因为他,早已有打算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