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6章 应对之策-《旺夫小田妻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在崔家离京之前,恪王还因为清渊阁大火一事在王府里养伤,大半年没有出现在人前,没想到一出现,就成了百善堂的主管。

    这一道闷声大雷,估计砸晕了不少人。

    对于恪王相关的话题,叶蓁蓁不愿多谈,免得某人打翻了醋坛子,转而问起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事:“百姓的饥饱问题解决了吗?”

    之前说过了,百姓们刚从水灾中缓过神来的,虽然有官府赈济,但也勉强活命,大部分都处于饥荒状态,这样的状态是很难有力气维持到秋收的。

    这样青黄不接之际,才是最尴尬的时候。

    崔维桢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:“我打算开放粮仓给百姓借粮,等到来日百姓秋收的时候再让他们以新粮抵偿。”

    每府每县都有粮仓存粮,这些都是必要的战时储备,轻易不会动用,不过这些粮食隔几年就要替换一次,避免粮食变成陈粮无法使用。

    这样战略意义的储备粮在后世一直沿用,是属于流传了几千年的历史智慧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崔维桢的思想还是非常先进的,很少有人会想到用这种借贷粮食的法子——此前听闻玉县的县令也曾开放粮仓给百姓借贷粟米,这应该是受到他的影响。

    叶蓁蓁依稀记得王安石改革尝试之一就有一个青苗法,在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允许百姓向官府借粮,这个法子非常好,只是有些百姓借了粮食没能力偿还,最后还闹出了人命,成为旧党攻讦他的把柄之一。

    崔维桢可不能重蹈覆辙。

    听了她的话,崔维桢若有所思:“这确实是个问题,我会向陛下请愿减免今年的赋税,秋收之后再以工代赈,百姓有余粮有余钱,租借的粟米就有能力偿还了。”

    以工代赈也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法子,只是……“衙门有银子做工程?”

    “我这些天下乡走访,发现各县各村的水利灌溉做得非常差,百姓们经常为了争抢水源而械斗,有些地方穷山恶水,道路阻绝,出村要绕很远的路……这些都是百姓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,哪怕没有银子,也得挤出银子来。”

    说着,他的话音一顿,笑着看着她:“再说了,银子这回事儿,蓁儿你不会最擅长么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