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《致爱丽丝》其实应该叫做《致特蕾莎》。 大约是贝多芬在四十多岁时,见到了特蕾莎,被特蕾莎说吸引。 于是创作了这一篇钢琴小品。 虽然是感情小品,却包含着贝多芬巅峰期的强烈的个人风格。 而特蕾莎带走了手稿,贝多芬却没有留下手稿。 于是,世人并不知道这曲子。 直到,特蕾莎去世,后人整理她的遗物,发现了这首曲子。 这首曲子出现后,没人怀疑过它是不是贝多芬的作品。 因为,风格太强烈了,除了贝多芬,没人能写出这样的钢琴小品。 而同时,它的悦耳程度,又非常之高。 准确的说,大部分钢琴家的名曲,普通人根本听不懂。 什么解构,什么音符章节,什么感情投入。 普通人压根听不懂。 但,你去问任何人,都会得到《致爱丽丝》非常悦耳这个回答。 它也成为了全世界所有音乐盒刻录的首选。 一百多年间,被重复印刻,出版,演奏过无数版本。 全球所有人听过它的次数,合起来,远超千亿次。 人们喜欢把《献给爱丽丝》称为“微不足道的音乐”。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,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。 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,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。 所以尽管《献给爱丽丝》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三分多钟的小品之作,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,同样渗透了他的全部音乐精神。 在前世,贝多芬出现之前,古早钢琴和古典钢琴之间根本难以区分。 在这世界,滚滚洪流把古典钢琴推动了出来,却依旧缺失那非常宝贵的一环。 这首曲子的曲风,可以让所有弹奏钢琴的人,清楚地感受到,古典钢琴诞生之初,那种恢弘美好。 什么复杂的编曲,什么复杂的感情,什么复杂的技法。 都敌不过悦耳二字。 直播已经没办法进行下去了。 满屏幕都是懂钢琴的人,在讨论《致爱丽丝》。 讨论乐神这个人,到底有多神。 这是在开创新流派? 还是干脆在挑战旧流派? 哪有人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,跑去挑战古典音乐流派的,这算挑衅吗? 很快,大盛国感情协会的会员们得到了消息,开始听《致爱丽丝》。 协会内部群里,很快就炸开了。 “亵渎!这是对钢琴艺术的亵渎!” “放你娘的屁,这明明是一首经典小品!” “这曲的回旋结构太奇怪了吧?” “不好吗?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尝试啊!” 一群人直接争论了起来。 古典钢琴大师谭通冒出头:“吵什么吵,别人作曲爱怎么写怎么写,和你们有什么关系?这只是个小品而已,如果他完成了乐章或者完全的钢琴曲,甚至交响曲,再吵不迟。” 另一个古典钢琴作曲家聂海洋:“就怕他真写出什么完整乐章,就没人敢吵了。” 一群人直接散场。 聂海洋在学生群里发了一句:“大家去听听《致爱丽丝》。” 很多人搞不懂是什么,去搜索了一下,找到了刚刚上线的《致爱丽丝》。 发布时间,十分钟前。 评论数,八千四百五十二条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