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1、清缴欠银2-《在红楼富贵荣华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皇上要清缴欠银的消息一经传出,并未如意料的卷起好一番风雨。

    除了胆小的略有忐忑,一个个都像没事人一样。

    延平帝不解,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怕呢?

    找人一问,原来是“法不责众”,满朝文武就没有没借银的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怕什么?天塌下来,有高个的顶着,收缴欠银也要从大头起缴呀。

    这可把延平帝给气的不轻。

    说来说去,最着急的竟然是他这个债主,能不气吗?

    朝堂上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,他之所以让手下稍微透个信,就是打算先看看朝堂上下的反应,再行定夺。

    没想到一众官员,就没几个当回事的,这哪儿行。

    看来只能正儿八经的下旨。

    这朝中大小官员几乎个个欠银,差别只在多少,能收多少收多少吧。

    不怪延平帝要清缴欠银,从飞鱼卫暗部传来的消息,越是家中欠银多的,日子越是过的奢靡。

    有的人家中摆放的物件儿,穿的衣料,用的吃食,他一个当皇帝的都没见过穿过尝过,这心里能好受?

    朕哪里配称“富有天下”!

    去年陕州大旱,徐州淮河两岸洪水发作,户部一年的税收都不够往里填的,国库空虚,不叫穷能行?

    与永泰帝不同,延平帝对面子看的一般,觉得只要得了实惠,脸面也不是那么重要。

    别说,这一点和琏二颇为类似。

    一听朝廷追收欠银是动真格的,满朝文武都慌了。

    有穷的叮当响,一直赁朝廷安居房的清流文官,大部分在翰林院当差的;

    有数代人借了不知多少银子填补家中亏空的,比如落魄的宗室,败落的勋贵;

    还有见借银子从没人还,便以为不用还,借了一大笔花天酒地,大肆挥霍的。

    只有那些怕不借银碍眼,担心被人嫉恨而不得不随大流借银,家中却又殷实的,才有能力不慌不忙,一分不少的还清欠银。

    但这样的,满朝还没二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拿到统计数据,延平帝更加不爽,除了那些穷的快过不下去的芝麻绿豆小官,感情那些勋贵宗室权臣全都把国库当成了自家银库!

    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,这明细上列出的人家都有借了五代横跨三朝的人家,持续达八十年!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