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、不信-《在红楼富贵荣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永泰帝心中不快,却又知道在那烟瘴之地,汉人的确没有优势,只好批示:“年后春耕,以不误农事为宜。”

    再翻,广南巡抚的请安折子,这人惯会谄媚,文辞精妙,读起来赏心悦目,可惜全都是空话废话。

    读完同样不快,提笔写下:“朕知道了”。

    再翻,又是请安折子,顺便督促军需赶紧到账,来自镇北将军。

    想到这人是个标准的军汉,他回复:“已着户部工部协办,不日即达。无需谢恩,朕便是这样的汉子。”

    室内鸦雀无声,连呼吸声都似已消失,唯恐打乱皇帝的思绪。

    将此类折子处理好,永泰帝顺手拿起暗卫递上来的消息,其中一则提及缮国公石国柱原配史氏病重。

    “这史氏似乎与代善遗孀贾史氏同族。”皇帝沉吟,“唉,荣国府也没有当用的人才了。”

    想起奶兄,难免伤感,上了岁数的自己又能看顾到几时呢?若培养不出合用的人才,荣国府注定没落。今夜的永泰帝有些脆弱,心肠没往日冷硬,显得多情易感。

    没错,在皇帝眼里,人只有两种,有用与无用。

    朝廷里大事一桩接一桩,问题一个接一个,按下葫芦起来瓢,从来就没多少好消息,坏消息倒是连串,这里干旱、那里水灾,这里土地兼并、那里隐户,这里士族扩张、那里流寇逃窜,甚至还有蛮族倭寇不时扣边,烧杀抢掠……没一刻轻松,都需要有用的人去处理。

    就这,还没算上与相权争锋、与大臣勾心斗角、平衡朝堂势力,同样需要有用人才啊。

    他这个做皇帝的,每天面对无数消极状况,承受着巨大压力,没有抑郁自残、没有嗜血暴虐,已经算心性强大。

    皇帝难做,明君更难做,做出一番功绩的明君更是难上加难。无数次,他都自暴自弃地想还是当昏君算了,起码日子好过,不像现在,一个王朝的百姓与责任都背在身上,一背数十年。

    也不过说说。他心里清楚,哪怕责任沉重无比,还是无法放弃,不能释手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永泰帝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青年时收回皇权,若说没有厮杀、血腥、暗地里多番谋算,那可就贻笑大方了。皇权争斗从来不会少,哪怕到了今时今日,不算皇子们,宗室里不也有人蠢蠢欲动吗?

    回想起年幼登基,被摄政大臣围追堵截,鹌鹑一般活在阴暗宫室角落的黑历史,永泰帝眼里寒光闪烁,该庆幸他这个小皇帝没被早早弄死吗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