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こんにちは。”(你好) 陈品用标准的东京腔,微微点头致意。 老者眼同样简洁的点头。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,只是伸手示意众人入座。 这就是小野二郎。九十六岁,做了七十多年寿司的“寿司之神”。 陈品在靠近角落的位置坐下,架好手机。 镜头里,是老人那双布满皱纹、却依旧稳如磐石的手。 “家人们,看见了吗?” 陈品压低声音,对着镜头小声解说。 “这双手,握了七十多年的寿司。据说为了保护手感,老爷子睡觉都戴手套。” 【我靠,睡觉都戴手套?这是什么变态级别的自律?】 【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啊!敬佩!】 【话说品神,你不是说寿司跟咱们有关系吗?快讲讲!】 陈品看了一眼弹幕,清了清嗓子。 “行,那我就趁着还没上菜,给大家上一课。” 他端起面前的热茶,喝了一口,润了润嗓子。 “很多人以为,寿司是东瀛的发明。” “错。” “大错特错。” 他伸出一根手指,黄浩然下意识地开始为佐藤樱小声翻译。 “寿司的祖宗,叫'鲊'。” 【鲊?!我靠!这不是品神在瑶族吃过的那个鲊肉吗?原来根儿在这儿!】 “没错,就是我在蔗城那次直播里提到过的,那个用盐和米腌制鱼肉的古老技术。” “早在两千多年前,咱们华夏的东南沿海地区,就有人用这种方法保存鱼类。用盐杀菌,用米发酵,让鱼肉在没有冰箱的年代,也能保存几个月甚至更久。” 【哼,又是这种原始的能量保存方式。】 脑海里,小馋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屑, 【不过,凡人,听起来这个叫‘寿司’的东西,是‘鲊’的能量形态进化版?有点意思,本神倒要看看,它们能玩出什么花样。】 陈品顿了顿,话锋一转。“后来,这种技术传到了东瀛。大概是在公元八世纪前后,奈良时代。” “东瀛人学会了这个技术,但他们发现,腌制时间太长,米会变得又酸又烂,根本没法吃。” 就在陈品科普的时候,吧台后的小野二郎已经开始工作了。 他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,从身前的冰柜里,取出一块鱼肉。 一刀,切下。 刀刃在灯光下闪过一道寒光。 鱼肉应声而断,切面平整如镜。 他的动作,仿佛与陈品口中的历史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对话。 陈品的声音仍在继续: “于是,他们开始琢磨:能不能缩短发酵时间?这一琢磨,就琢磨出了一个新品种——'生成鲊'。就是把发酵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,这样米还能吃,鱼也有了微微的酸味和发酵香气。” 小野二郎捏起一小团晶莹的醋饭,手指翻飞,只三下,一个完美的饭团便已成型。 他的耳朵似乎微微动了一下,显然注意到了这边持续不断的、清晰的中文解说。 “到了江户时代,有个叫华屋与兵卫的家伙,灵光一闪:既然要的是那股酸味,我直接用醋不就行了?还发酵个屁啊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