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保守派胜利后。 先搞垮乡土村社。 然后,精英阶层,就能从垮掉的乡土村社,将朱元璋钉死在耻辱柱上。 这种事情,历朝历代的精英们,又不是第一次做。 始皇帝如何? 那隋炀帝如何? 他们执政时期,真的就如历史书中,那般不堪吗? 何况,即便他们不去抹黑朱皇帝又如何? 生活在当下的百姓,受益于朱皇帝,感念朱皇帝。 几百年后的百姓,是无法与当下百姓拥有相同共情和体会的。 …… 吕本瞧着胡惟庸没有搭话,也有些老脸发烫,转移话题,咬牙道:“可惜了,陆仲亨就这么一杯毒酒给赐死了。” “无妨。”胡惟庸这才笑着开口,“朱皇帝驾崩,这大明朝,就再也没有能保朱四郎的人了。” “从今晚朝议登基大典之事,太子没有礼让朱四郎参加,接下来的风向,已经隐晦表露出来了。” …… 闻言,吕本不由笑了,咬牙冷笑:“此番,朱四郎别想离开大明!” …… 于此同时。 御书房。 朱棣以及朱樉为首藩王,位列期间。 朱标坐在,朱元璋昔日坐的位置上。连续几个小时的朝会,似乎十分疲惫。 接过小太监递来的茶杯,喝了一口。 放下。 揉了揉眼睛,才抬头环视朱棣等人。 满脸悲恸道:“朝会内容,老二他们已经知道了,老四,大哥和你简短说说,朝会已经定下,三天之后,大哥登基,到时候,你要来观礼啊。” 朱棣点点头。 朱标看了眼朱棣,继续说道:“同时,朝会上,钦天监也为父皇母后选了几个吉日,一个是年后的三月份,一个是五月、一个是七月,花销预算大概是三百万两到五百万两……” 朱棣微微皱眉,却也没有开口,继续耐心听着。 “至于主持治丧之人……” 朱标提及治丧之人时,突然沉吟片刻后,才继续说道:“老二他们,一直推荐你来给父皇母后治丧,老四伱什么意见?” 朱棣一听就知道,肯定朝中还推荐了其他人。 而大哥本人,似乎也并不希望,他来治丧。 在皇家,能为父母治丧,已经不单单是尽孝心的问题。 更是一种政治地位,以及在皇室内,身份影响力的体现。 他当然想亲自为父皇母后治丧。 他到不是为了什么政治地位、身份影响力。 他对中原没有所图,他的政治地位,也不需要此事来体现。 “我听大哥的决定。”朱棣最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,能不能亲自主持治丧,并不是什么大问题。 大哥若是不想他插手。 他也不强求。 紧接着,皱眉道:“大哥,最低三百多万的治丧预算是不是太高了?” 朱樉、朱棡为首,众兄弟,齐齐看向朱棣。 朱樉罕见反对道:“老四,父皇母后以身作则,勤俭节约一辈子,而且,现在朝廷的国库,也不差这几个钱,办的风光点,有什么不好,难道父皇母后的身份地位,还不够资格花这点钱?” 朱棣苦笑,“二哥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 “诚然,这没什么,可父皇母后若是泉下有知,知道咱们花几百万为他们治丧,会不会高兴呢?” “我看,父皇真知道,都得骂咱们。” “现在,朝廷各地,总计有数百万,被士绅地主驱赶,失去土地的百姓嗷嗷待哺,三百多万,乃至五百多万的治丧费用,是不是可以节省点,节省下来的钱,以父皇最后临终遗愿的方式,把这笔钱,用于以工代赈,让这些失地百姓的日子,过的好一点?” 由于父皇母后的情况。 他并未带于谦的告御状团队见父皇母后。 从昨天入宫,直到现在,他也没来得及和这几个年轻读书人见一面,安抚他们的情绪。 “大哥肯定也知道,我在江浙时,被一群读书人拦住了,他们因为江浙地区,失地难民问题,已经开始来京告御状了,就连读书人,都已经对失地难民的问题,看不下去了……” 朱标听闻朱棣提及这个问题。 满是倦色的脸,明显有些异样。 朱棣察觉了,却依旧选择继续,“朝廷的一些处置措施,其实没错,这些难民,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,劳作几个月,挣的钱,再加上临时找点活计,挖点野菜之类,的确也能勉强活下去。” “但我们要正视一个问题,现在大明的整体环境,并不是那种王朝末期,相反,乡土村社的发展,整个大明,整体是呈现蒸蒸日上的。” “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平,数百万失地难民,自己艰难挣扎生存,可眼睁睁看着身边,昔日一样的农民,现在越过越好,这种巨大差距产生的愤怒,其实比那种王朝末期,大家都一样,产生的愤怒更大,更容易铤而走险。” 其实,大明现在,贫富差距引发的愤怒情绪,已经十分严重了。 城池百姓,以往的优越感没了。 数百万难民,和广大乡土村社之间的巨大差距。 普通百姓,和参与精英经济获利的精英群体的巨大鸿沟。 工厂,那些近乎奴隶的身契制工人。 …… “若单纯只是百姓发生一点闹事,也不可怕,百姓群体即便造反,大多也只懂得破坏,而不懂得建设,就如元末刚开始的农民起义,为何被淘汰?” “就是因类似父皇义父,郭大帅这些人,大多只懂破坏,而不懂在破坏中建设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