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…… “咱还以为,你会逼着你大哥,给你当众道歉呢。” 最前面一辆马车内,朱元璋含笑,好奇看着朱棣。 马秀英、徐妙云也看向朱棣。 朱棣苦笑摇头,“父皇,我的确在等大哥主动开口……” 其实,在他看来,大哥根本就不应该犹犹豫豫放不开。 大大方方主动抢先和他说话,乃至道歉,就落了下风? 就是没面子? 他不这样认为。 不过,大哥的表现,让他对未来,也不乐观。 “你能有这样的格局,父皇真的很惊讶,也更加欣慰。”朱元璋感慨看着朱棣,拍了拍朱棣肩膀。 他在老四身上,看到了一种,具备成为伟大政治人物,千古君主的气质。 这种气质。 以前的他也不曾具备。 这种气度气质,那是需要底蕴的。 要么来自浩瀚圣贤书中的智慧。 要么,来自与底蕴深厚家族,代代相传。 比如始皇帝! 唐太宗! 世人都把唐太宗的渭水之盟,当做了耻辱。 可在他看来,渭水之盟恰恰是李世民成为伟大政治人物、千古君主,极富政治智慧的表现。 又有几个皇帝。 能在那等情况下,让突厥数十万大军退兵? 又有几个皇帝,在遭受那等耻辱后,即没有消沉,也没有陷入偏激。 宋朝有城下之盟。 可宋朝君王签订城下之盟后来的作为呢? 就是越王勾践,所谓的卧薪尝胆,虽然最后一雪前耻。 可与太宗李世民相比,所作所为,也处处透露着小家子气! 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功业虽然远迈历朝历代。 可给人的感觉,更多是一种野蛮。 这种感觉,并不是源自于其草原人的身份,而是其,政治手腕的野蛮! …… 朱棣微微愣怔,随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,苦笑摇头:“父皇,我其实也是赶鸭子上架,跟着先贤们学习罢了。” 他一个军人。 有什么政治智慧。 早期,得益于土桥村和妙云一起读书,从书中学到了很多。 后来出海。 身份变了,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。 他就不断研究、学习那些历朝历代的领袖。 其实,这次以什么样的态度,迎接大哥的到来。 他也琢磨了很久。 既然随着大哥来燕京,就意味着,针锋相对已经结束,接下来就是沟通谈判。 那就没有必要针锋相对了。 大哥不主动开口,他开口也没什么嘛。 完全没必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,表现的斤斤计较。 朱元璋看着朱棣不自信讪笑,笑笑,看向窗外,自言自语道:“没有人生来,就具有大格局,有人从书本的智慧中,汲取,有人通过家族底蕴汲取,总之,格局都是向外求索过程中,慢慢培养形成的,在这一点上,你走的比你大哥更快,权术易学,胸襟格局难得!” 朱元璋点评一句,便不在说话。 朱棣默默琢磨着这些话。 这次再见父皇。 他明显感觉父皇不一样了。 …… 朱元璋看着倒退的树木,暗暗叹息。 他这一辈子,前半生务实。 为了生存。 为了出人头地。 大明开国后,又为了大明的稳定以及传承而操心。 真正留给他学习的时间,少之又少。 等明悟这一点,拥有这种格局时。 已人到暮年。 担心时间不够,已经不敢作为了。 他这一生,论功业,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,比肩李世民应该不差。 可论政治格局。 他是比不上。 这由双方的出身决定了。 不过,他家混球老四,在功业和政治格局上,未必不能全面超越李世民! …… 隆重的早膳后。 朱元璋等人休息一上午。 午后。 最炎热的时间段过后。 一行人乘坐马车,来到燕京近郊的一个农村。 众人带着遮阳的凉帽,从马车下来。 站在村口。 朱标目视着眼前,一望无际的成片绿油油,长势极好的稻田。 田边、田中,一条条水泥浇筑的水渠,纵横交错,在午后明媚阳光映照中,波光粼粼。 阵阵风吹来。 禾苗的清香扑鼻而来。 朱标快步来到水渠边,蹲下,摸了摸光滑的水泥面,看着清澈水渠中,游动的鱼虾。 怔怔出神。 方孝孺看出朱标的心思,代为询问:“王爷,这样的水渠,燕华所有农村都是如此吗?” 朱棣点头,“适合改造,建设农田水利的农村,都如此,全面建成农田水利,这是我们第一个农村五年计划要达成的目标,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,随着蒸汽机投入使用,一些不适合建设农田水利的村庄,也逐步建成了,蒸汽水泵远距离抽水,以及由低向高提水的农田水利,确保干旱季节,保证农田灌溉。” 朱标从水中,捞了一条小鱼,起身,笑问:“这些鱼虾,是人工饲养的对吧?你们燕华的海捕十分繁荣,百姓怎么还会养鱼?” 朱棣指着周潮,“这个问题,还是让周潮来解释把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