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只有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,材料学、设计学等等各类学科,取得长足进步后,才能去追求精细、精致。 “对于从事这个工序的工人,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培训,以及在操作环境中,设置其他保障措施,例如,是不是可以在转炉前面画一条绿线,表示安全区,更靠近一些,画一条黄线,表示具有一定危险区,最危险的地方,画一条红线,通过这些醒目的提示,时时刻刻,提示从事这个工序的工人。” “另外,一些从事危险性工序的工人,应当予以更高的待遇保障,以及伤残后保障。” “再有,对于这个工序的工人,禁止他们疲劳上工,其他工序的工人,一个班八个小时,这些危险工序,是不是三四个小时就行了?” “总之,技术达不到,在慢慢琢磨改进技术的同时,咱们完全可以从其他方面,克服技术缺陷带来的各种危险和不便,我说的这些,具体如何实施,还要你们在接下来,大规模工业试验中,不断摸索总结,总结出一套,安全生产流程。” 实验室试验成功。 工业立项建设完成,并不代表着,就能立刻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。 还必须,进行三四个月时间的工业生产实践。 检验设备、摸索流程、培训工人…… 这些倒不用他啰嗦了。 这些年的工业建设中,这套流程,早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了。 朱棣看着钢坯冷却,转炉内,又一炉冶炼开始,工人则忙着用大铁钳,将一块块冷却成型的钢坯搬离,为下一炉冷却腾空间。 朱棣扭头,见朱元璋热的满脸通红,担心太热,对朱元璋身体不好,就笑着提议:“父皇,咱们去看看冷却成型的钢坯吧?” 朱元璋回神,看着工人垒成堆的钢坯,“好!” 众人跟随朱棣,走到钢坯堆区前。 厂长把一把手动钻交给朱棣,同时拿来一块生铁、熟铁。 朱棣见过后,把钻头抵在钢坯上,摇动转柄。 片刻后,朱棣在三块坯体上,各钻出一个浅洞。 起身,又把手动钻交给朱元璋。 朱元璋试过后,点头道:“这块钢坯的硬度,的确比生铁软,比熟铁硬,到底是不是靳宓所说的低碳钢,还无法确定,不过,这肯定是钢了。” 用来铸炮、火铳、锅炉、马车、自行车、世纪大桥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。 扭头,询问靳宓:“小家伙,告诉师公,这一炉产出多少斤?每天能产出多少吨?” 靳宓笑着回答:“师公,这么一炉子是一千斤,炼制生铁和熟铁需要三到四个小时……” 话中,靳宓指着两座高炉,“像这两座高炉,可以冶炼出十吨生铁、十吨熟铁,总计二十吨,转炉炼钢,如果炼制这种低碳钢,一炉需要半个小时,也就是说,把二十吨,生铁浆、熟铁浆炼成钢,每炉钢水一千斤,就要四十炉子。” “一炉子半个小时,四十炉子需要二十个小时。” “这座炉子,按照我们的设计,刚好可以做到,二十四个小时,人歇息,炉子不歇息。” “一天可产钢二十吨!” “也就是说,现在,有了这种新式转炉,你们一天炼钢数量,就超过了以前一年炼钢总数?”蓝玉惊呼一声。 他可没忘记,观察百斤小钢炉时,朱老四说过,现在燕藩一年产钢十几吨。 胡惟庸、吕本相互对视。 一天二十吨。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。 只这样一座炼钢炉。 燕藩就能生产钢7300吨! 这可是7300吨钢啊! 用来制作枪炮,能制作多少! 靳宓可不止吕本、胡惟庸想什么。 他知道蓝玉对师傅没有敌意,笑着点头:“理论上,是这样。这座炼钢炉子,只是一座实验性炉子,我们燕藩现在冶炼生铁和熟铁的高炉技术,已经可以做到一百吨的高炉了。” 这可不是他吹牛。 虽然在冶铁中,还没有使用这么大的高炉。 但在烧制水泥中,已经应用这种百吨高炉了。 “只要技术验证成功,再建设,我们就不建设这种耗能大、成本高的十吨小炉子了,即便不建设百吨高炉,至少也要直接建设五十吨高炉。” “一个生铁高炉、一个熟铁高炉,总共就是一百吨,同时,虽然中间的千斤转炉,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,制造不出更大的……” 倒不是制造不出更大的。 主要是更大的炉子,加热熔炼、以及生疏铁浆溶液充分混合就不好把握了。 “不过,我们已经想到了办法,可以在中间,设置一串十几个,数十个千斤转炉。” 增加转炉很简单。 无非就是确保蒸汽动力足够的情况下,按照现在的转炉机括,复制罢了。 …… 这么简单吗? 蓝玉等人看着靳宓侃侃而谈,似乎十分轻松容易。 不由沉默。 这些对于燕藩,对于这个执着于研究技术的小家伙来说,似乎十分轻松,就如其所说,就是复制罢了。 可若是换做大明。 他们听都听的迷迷糊糊,别说建设了。 …… 众人从炼钢厂出来。 朱元璋拉着送行的靳宓说了很多。 然后坐上马车。 马车启动,朱元璋还忍不住,隔着窗户,冲站在门口的靳宓招手。 朱棣笑笑,“看得出来,父皇很高兴。” 哼! “狗嘴吐不出象牙!”朱元璋笑哼一声,收回视线,看向朱棣,“这样一座高炉,一年就能产钢七千吨,你们还要建设更大的,岂不是,一年钢产量,就会达到十几万吨?” 朱棣点头,“今年没几个月了,大概率就是验证这座钢炉,不过,明年肯定要建设靳宓所说的那种,五十吨、一百吨的高炉。” “不要好大喜功。”朱元璋语重心长叮嘱道:“你们现在的钢铁消耗量才多大?突然产量暴增数倍,不要搞成你建设世纪大桥,突然间没有了销路,钢厂规模大,就意味着,端这个饭碗的工人多,若是没有销路,工人吃饭都成问题,一定会对你,以及你这个政权产生怨气的。” 朱棣认真点头,笑着解释道:“父皇的教导儿臣记住了,不过,钢产量增加,儿臣倒是一点儿都不担心销路问题,随着新式炼钢法的出现,大规模工业炼钢开始,成本会直线下降。” “一千个百斤小钢炉,七八百人,一年才能产出十几吨钢,耗能大,人工成本更是大的吓人。” “而这座年产量七千吨的新式钢炉,只需要三百多人,一天的产量,就顶过去一年,钢铁的成本,我估算,最多是小钢炉炼钢的百分之一,随着钢铁价格降低,自行车、新式马车、畜力收割机这些机械价格,至少要砍一半,就有更多人能买得起,这类商品销量增加,完全能消化掉十几万吨钢材。” 清末,为什么没有发展这种百斤小钢炉土法炼钢。 就是因为洋人的钢铁价格,比土法炼钢更便宜。 为什么,类似大冶钢厂使用洋人落后技术的高炉,生产的钢铁,销量也不好,濒临倒闭呢? 要知道,按道理,当时清朝的人工成本,可比洋人的人工成本低很多很多。 他曾经所处的那个时代。 就是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,用着落后一代或者几代的高耗能技术设备,硬生生生产出比洋人更便宜的工业商品。 其实,原因也很简单。 丧失关税主权、铁路主权,洋人的钢铁通过掌握关税,低价倾销,再加修建铁路的权力,被洋人控制。 要知道,当时修建铁路,才是最消耗钢材的。 没有销路的大冶钢厂。 即便他的人工成本再低,也发展不起来。 当然,还有官僚风气。 洋务运动在这种情况下,失败是必然的。 朱棣收敛思绪,继续说道:“未来,孩儿还会给采绿的自行车厂,提供这种廉价的钢铁,借助大明更为廉价的人工成本,孩儿估摸着,采绿工厂的自行车成本,可以压缩到两个银币之内,这样,许许多多百姓,攒一年钱,或许就能购买一辆自行车,或者人力三轮车。” “等将来轨道火车真的研发出来,就算是一年十几万吨钢恐怕都不够用,孩儿估摸着,单单我们燕藩治下,倭岛、蓬莱、吕宋三地,都建设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,再加上其他行业耗钢,每年恐怕就需要二三十万吨钢铁。” “如果朝廷能和我燕藩合作,在咱们中原建设大十字铁路的话,我可以援建朝廷炼钢技术,在建设大十字铁路过程中,训练一批钢铁工人、铁道桥梁建筑工人。” 他当然不会效仿洋鬼子对待清朝,对待大明。 援建技术,他也会援建真正的先进技术。 至于他,是否有利可图? 当然有了。 援建的炼钢厂,肯定不可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。 绝大部分钢材,还得燕藩提供。 以及蒸汽机车头、车厢等等。 两条大十字铁路建成后,燕藩从中赚取了不菲的利润,催动燕藩工业爆炸式发展同时。 大明也掌握了炼钢和铁路建设。 将来时修三纵三横,还是十万里,二十万里铁路。 大明都可以依靠他援建的技术,自行修建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