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燕京第一炼钢厂! 马车在一道长长的红砖围墙大门外停下。 众人下马车后,纷纷驻足,抬头看着门口,门拱上面,一串铸铁而成的大字。 朱棣做一请的手势,“父皇,靳宓他们搞出来的那个新型炼钢转炉就在炼钢厂。” 实验研究和企业结合。 这种更先进的科研方法,与他没有关系。 是科技研究司自行搞出来的。 炼钢厂,有着许许多多成熟的技术工人,无论是配合研究司打造研究人员想要的设备,还是架设组装设备。 人力、物力、技术力量都比研究司更加充分。 久而久之。 逐渐就形成了,研究司提出一些新想法,新创意后,总是喜欢和周围工业区的企业寻求合作。 很多工厂企业,也十分愿意和研究司合作。 因为只要验证研究司提出的技术假设,能够实现。 配合研究的企业,就有有偿使用技术专利的优先权。 并且,专利费还会比其他同样想要使用该项专利的企业,更加优惠一些。 至于研究司。 现在的研究司还做不到自负盈亏。 之前发明创造的几项专利,都比较小,产生的利润并不大。 不过,随着六六蒸汽机的出现,他有理由相信,随着蒸汽机的大面积使用,不久将来,研究司就能实现自负盈亏。 科技研究司是燕藩政权扶持组建的。 算是以国家力量,组建的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。 第一次工业革命,其实用不着组建这种政权级别的科研机构。 他之所以这样做,其实很简单,就是希望用国家的力量,更为迅速的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。 希望在走完这一生时,能看到火车冒着滚滚浓烟白气,在汽笛轰鸣声中,冲过山川、河流、农田。 希望能亲眼看着,华夏人制造的铁甲战舰,搭载着华夏人,可以不受任何限制、恫吓,游弋在七大洋之中。 事实证明,即便在这个以工匠经验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。 这种政权力量组建的研究机构,所产生的力量,真的十分强大。 单靠个人力量,不可能这么快搞出蒸汽机。 为了避免,官权对研究司的负面影响。 他在组建研究司的过程中,也着实花费了一番心血。 首先,燕藩政权对研究司没有利益诉求。 其次,研究司的财源分为三部分。 一部分是财政拨款。 燕藩政权为研究人员,提供最低保障性薪酬,确保研究人员,能够养家糊口。 如果是燕藩官方,为研究司下达指定的研究任务,必须为研究司提供科研经费。 研究出的专利成果,双方共同享有,研究司拥有五成专利分红权。 另一部分财源,来自于研究司自发研究成果,专利授权收入,这部分是研究司所有科研人员的分红。 也就是说,研究司发明创造的新技术越多,他们的收益越多。 而这部分收益,也不会完全作为分红分掉。 每年的专利授权费,要留下百分之五十,作为研究司自行研究经费。 最后一部分财源,来自研究司承接企业研究任务,这种合作,具体如何收费,专利收益如何分配,完全由研究司集体和企业自行进行决定,燕藩政权不插手。 可以说,科技研究司是一个,由燕藩政权组织建立,且由燕藩政权为研究人员,提供最低生活保障,半公半私性质的科研机构。 …… 朱元璋提步向里面走去。 边走边问:“第一钢铁厂?还有第二、第三?能消耗的了,这么多钢铁吗?” 众人顿时竖起耳朵。 其实,他们看到第一两个字时,也十分好奇,是不是燕藩还有其他钢铁厂。 朱棣笑着解释:“现在就这么一座大型炼钢厂,不过,当初建设这家炼钢厂时,钢厂这边对炼钢的未来十分看好,无论是管理层,还是工人,都认为,他们未来,还要建设第二家、第三家……炼钢厂,钢厂虽然不准私营,是官办,但钢厂也是身股制,我们官方这边虽然占股,但并不插手经营,保留股份,只是为了起监督作用,毕竟,无论是钢、还是铁,都是战略性资源,我们要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去处,进行监督。” “另外,就是扶持。” “当初世纪大桥建成后,钢突然面临没有销路,无法消化的局面,正是因为我们燕藩拥有股份,是官府产业,我们有动力用国家的力量,通过给将士们制造头盔,扩大基础建设等方式,帮助第一炼钢厂渡过了当时的危机。” 在这次危机中。 不但帮炼钢厂渡过了危机。 而且,趁着维持生产,钢价格低廉的特殊时期,迅速且较为廉价的完成了燕京基础建设。 朱元璋含笑看了眼朱棣,若有所思。 有些人,试图说服标儿放开高炉技术、冶铁技术,准许私营。 这些人打什么主意,他很清楚。 高炉技术倒也罢了。 但冶铁,他是绝不准放开私营。 就如老四所说。 铁是战略资源。 关乎战争! 皇权的稳定! 在朝廷无法确保,足够稳定,不可动摇时。 对于铁的去处,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。 可金陵工业区,如果继续执行现在这套模式,一旦辉祖离开后,不能上下同欲,恐怕又要回到,吕兆主持工业区时期,那种结局,迅速衰落,半死不活。 老四很明显是提醒他。 金陵工业区,可以比照燕京这边的做法。 官方和管理层、工人共同持股。 官方只保留监督权,不参与经营,把经营完全交给管理层和工人。 如此一来,不派遣官员,就没有官僚作风,对工厂的负面影响了。 扑面而来的热浪,打断朱元璋思绪。 嘶! 与此同时,阵阵吸气声,从身后传来。 一排排,整齐排练,冒着滚滚热浪,半人高小坩埚炉,出现在众人视线中。 五十排! 每排二十座! 整整一千个小坩埚炉排列在一起,形成的壮观景象,对于大明这边众人来说,冲击太大太大了。 太震撼了! 蓝玉等人相互对视。 都从彼此眼中,看到了浓浓化不开的震惊。 沐英迫不及待追问:“老四,你们这种小钢炉,每炉能产钢多少?” “一百斤。”朱棣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,“如果全部的钢炉,全都同时间生产的话,一天可产钢十万斤,不过做不到所有的钢炉全都开工,每天大约五分之一的钢炉开工。” 主要是这种坩埚小钢炉缺点太多了。 维护太耗时间。 “那一年产钢多少?”朱樉追问。 “今年还没统计,不过去岁全年产钢一百吨!”朱棣唇角微扬,心中自豪,难以掩饰。 即便这种百斤小坩埚炉炼钢,技术含量十分低。 但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! 历史上,张之洞在湖北创建的大冶炼钢厂。 一年也才十几万吨钢铁吧? 现在在燕京,早了五六百年时间,已经能产钢一百吨了! 即便这种钢的质量,比不上大冶炼钢厂的钢铁质量。 但到底也是钢! 到底,比锻铁更先进了一些。 当然,客观事实也得正视。 这种方式炼钢,耗能实在是太大高,成本太大了。 五六个人,一天时间,只能练出一小炉子品质不均匀的钢。 为了达到钢的整体品质均匀。 单独一个小钢炉炼出来的钢材,还得和其他小钢炉中的钢材,混合重新熔化,浇筑成钢坯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 如果不进行这道混合重新熔炼的程序。 每批钢材质量的差异太大。 如果用来做自行车的轮圈,就会出现,有些自行车很耐用,有些使用不久就会坏掉的现象。 产品质量不稳定,对产品力的影响太大。 不过,只要靳宓他们搞出转炉炼钢,钢产量会增加,一年十几万吨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