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标到底是大明储君,协助朱元璋理政将近二十年。 仅仅片刻。 就把燕藩军队建设,和燕藩主体思想的因果关系,制约关系搞清楚了。 手指再次轻轻敲击桌案,抬头,笑着温言安抚道:“孤知道了,伱们这一路辛苦了,都早点回去休息吧,技术方面,孤会和辉祖商量,尽快,迎头赶上,把这种护甲拿出来。” 蓝玉眼底闪过一抹落寞、失望之色,抱拳道:“臣遵旨!” 朱标望着蓝玉等人离开的背影,苦笑摇头。 蓝玉只想着军队。 却没想过,贸贸然,在军中效仿燕藩军的建军理念。 将来一定会使,军队把枪口对准朝廷的。 …… 太孙朱雄英宫院中。 挂着的灯笼,朦胧照亮宫院。 伺候的宫女太监都被雄英打发走了。 雄英换上了一套大明分体式新式军服,骑着自行车,采绿坐在后面,双手环着雄英。 雄英就这么,在自己宫院中,玩着自行车。 “师姐。” “嗯?” 采绿抬头。 雄英扭头笑道:“听说四叔燕京,安装了一种沼气灯,晚上都十分热闹,等这次咱们去燕京后,没人唠唠叨叨,不准做这,不准做那,到了晚上,咱们叫上祈婳、东旭师兄他们,骑车去逛夜市如何?祈婳这小丫头,回来后,就可着劲儿讲这些让我羡慕,这次去了燕京,她要是不带咱们玩个遍,非教训她不可。” 采绿顿时笑了。 略微犹豫,轻声问:“父亲不去吗?其实,父亲更应该去师傅燕京看看,要不然,咱们以后再去。” 雄英脸上笑容凝滞。 沉默许久后,无奈笑笑,摇头道:“我知道师姐是好意,咱们什么时候都能去,可大明的革新,应该尽快,可这回,父亲恐怕不会去。” “没事,父亲没时间去看,咱们可以把师傅燕京的沼气照明系统搬回金陵城啊。” 沉默中,采绿突然笑着安慰。 嗞! 雄英猛地停车,扭头,诧异看着采绿,“怎么搬回来,这可是个大工程!” “八叔带着一批工程师,回朝援建咱们那个自行车厂你知道吧?” 雄英点点头,“知道,今天在码头,就见到八叔了,我还准备,明天咱们请八叔他们吃饭呢。” 采绿笑着大眼睛都眯起来了,“皇祖父、皇祖母请八叔吃御膳时,八叔提及师傅燕京的沼气照明,我当时,就想点亮咱们金陵城,反正这些年,依靠遍布金陵的综合店铺,我也没少赚钱,你现在那个千人营也不怎么费钱了,我手里有一大笔钱,我要钱也没用,还不如,取之于民用之于民。” 朱雄英琢磨着,提醒道:“四叔燕京那种建设污水管道,直通沼气池的工程,你这点钱恐怕不够吧?” “嗯。”采绿点点头,“的确不够,不过咱们可以变通,钱不足,咱们就不搞这么大的工程,整个金陵城,每天的生活垃圾、夜香,都是靠穷苦百姓一点点收集,然后运出成转卖给农村百姓。” “我是这样想的,这笔钱,不搞师傅燕京那种生活垃圾自动收集,只建沼气池、铺设通气管道,安装沼气灯,把百姓收集生活垃圾的这套营运体系保留下来,把这些穷苦百姓,招入未来这个照明工厂中,享有身股。” “师傅的照明工厂,通过售卖沤制肥,就能保证盈利,咱们这个照明工厂,肯定也能盈利,城中干这种脏活累活的百姓,收入增加,而照明工厂盈利后,咱们再一点点,增加公厕,以及下水道,慢慢改造金陵城。” 雄英看着采绿,笑了,“我原则上是支持的,不过,据我所知,金陵城这些收集夜香的生意,都被城中,那些三教九流的帮派控制着……” 大明境内。 每个城池都是如此。 那些三教九流的帮派,就为了抢夺收集夜香的地盘,私下里,贿赂胥吏衙役,甚至彼此间,相互打斗。 收集夜香,不光彩,没面子。 可这个行业是赚钱的。 当然,那些从事这个行业的穷苦百姓赚不到钱。 只能混个补贴家用。 真正赚钱的,都是那些三教九流的帮派。 可这些青皮混子,虽然上不了台面,但正所谓鼠有鼠道。 这群人生活在这座城池中,关系也是盘根错节。 很多权贵,虽然瞧不上收集夜香这种钱,但却暗中扶持这些三教九流青皮混子,以此掌握一座城池内的风吹草动。 师姐做这件事。 看似只损害了一些青皮混子的利益。 可触及的利益面其实很大。 他不想让师姐被人风言风语。 采绿自然看懂雄英的心思了,眯眼笑着,“皇祖父也支持我,皇祖父说了,要是我决定做,他会派锦衣卫,清理掉金陵城的三教九流帮派。” “不用锦衣卫了,到时候,把我的千人营拉入金陵城做这件事,兄弟们一直在训练,还没执行过任务,就当时历练吧,我亲自指挥!”他决定,自己把这件事揽过来。 师姐只要提供资金就行了。 有人恨,就恨他朱雄英吧! …… 朱棣凯旋,在金陵休整了十几天。 期间,去看了土桥村援建雄英和采绿的自行车厂。 于此同时。 大明这边,也派人,带着王禑、日野业子等人,参观了大明的金陵工业区。 十五日后。 朱元璋安排好一切事情,任命太子朱标监国后。 动身启程。 秦淮河码头。 人山人海。 一群群百姓,携老扶幼,拖儿带女,登上回程空着的海船。 百姓在等待朱元璋抵达同时,看着要迁徙离开的百姓,议论纷纷。 “这回要迁徙离开的人数好多啊!” “你不知道吗,这回,光咱们直隶地区就一万三千多人决定迁徙,这都是从直隶各地汇聚而来的!” “听说,五万名额,今年已经用完了!” “不是吧,俺还犹豫要不要迁徙燕藩,怎么五万名额就没了,这才过去八个月,就没名额了!?” “对喽,就是没名额了!俺昨天去迁民办事处打听了,燕王一方的办事人员,很热情的和俺说,今年没名额了,让俺口述,人家帮俺写了一份申请表,如果决定迁民,只能排队等明年了,人家办事人员,都迫不及待收拾东西。” “收拾东西干啥?” “俺问了,听说要回燕京,参加王爷的开国仪式,还要接受啥政务培训,俺也不懂,反正就是,今年,迁民办事处接下来要关门了!” “嗨!俺就犹豫了一下,就没名额了?!” …… 有意迁民的百姓,听闻今年名额已满,顿时懊悔。 相较于迁徙的百姓。 码头上,还有一群等待登船的人,十分特殊。 是一群,身穿儒衫的青年读书人。 “王兄,这次去燕王燕藩,你是走什么关系?” “哈哈,我这里有方孝孺方大人写的亲笔信,刘兄,你呢?” “我先去找了黄子澄黄大人,可黄大人听闻我要一份推荐信,竟然直接把我拒之门外,我这封推荐信,是司徒兄,帮忙引荐练子宁练大人写的。” “哼,之前外面就有人议论,咱们这位黄大人,根本就是一个假革新派,我看呐,这流言不假!” “王助!你少口出狂言,黄大人只是有些敌视燕王,因为燕王威胁太子的储君之位,黄大人并不排斥革新,黄大人才是忠臣的典范!” …… 咚咚咚! 一群青年读书人,激烈争论时。 一艘商船靠近,铜铃响起。 船东站在船帮大喊:“去燕京的青年读书人开始登船,请各位士子抓紧时间!” 一群读书人,忙蜂拥冲向码头。 东旭、夏原吉战在码头,登船踏板两侧,看着这群蜂拥而来的读书人,微微皱眉。 东旭作揖提醒:“请各位士子排队,我们要检查诸位的推荐信,因为朝廷有规定,只有有推荐信的,才能去燕京。” 这不是师傅的要求。 据说,是朝廷一群保守派提出来的。 这群保守派知道管不住读书人去燕京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