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樉扶额,看着别院,骂骂咧咧道:“老四还是不是男人,这么短的时间!” 噗! 咳咳…… 众人猛然喷笑,引发的咳嗽声连连响起。 “朱老二,你是不是想比划一下?”朱棣没好气的笑骂声从别院内传出。 “朱老四,咱什么也没说……” 朱樉大喊一声,脚底抹油,迅速溜之大吉。 比划? 他这么英明,和朱老四这种莽夫比划? 众人也全都笑着离开。 蓝玉感慨道:“当初在金陵武定门阻拦妙云丫头出嫁,还觉得这丫头一定是脑子有问题,这些年,越来越证明,这丫头厉害着呢,活该,人家被朱老四捧在手心里。” “老四和妙云丫头感情甚笃肯定是一方面原因。”沐英笑着分析道:“不过,我认为,老四不想让这场正义的战争蒙尘,也是另一方面原因,你看看,燕藩海陆军登陆倭国的表现,你见到过,欺压百姓、奸淫劫掠发生吗?” “相反,行军途中,见到那些瘦骨嶙峋的倭国百姓,这些将士,还把自己身上携带的便携式军粮拿出来。” “这样一个领头人,这样一支军队,当他们的军靴,在这天下响动时,又有谁能阻挡这股洪流,说实话,作为军人,我们有争强好胜之心,但我十分不想,未来大明的军队,和这样一支军队发生战争。” 蓝玉眼中忧虑一闪而逝。 未来,大明和燕藩之间会发生战争吗? 发生战争,能赢吗? 他也不想双方刀兵相见。 也在为此而努力。 但能否成功,就不是他们这些人,能够控制的。 …… 众人离开后。 小早川仲业和鸠山信抵达。 作揖行礼后。 在朱棣的示意下,二人坐下。 朱棣看着二人,尤其是小早川仲业,“仲业,不怪我没给你们报仇吧?” 小早川仲业摇头:“臣心中对这群守旧势力,的确有滔天的仇恨,但臣作为一个曾今的倭国人,也厌倦了杀戮,不想再流血了,而且,臣也知道王爷的战略,只有这些守旧势力,带走那些不愿意接受王爷统治的,不认同燕藩的人,未来,这片土地上,才不会再有流血事件。” 鸠山信点头。 朱棣笑道:“你们能这样想就好,我们进行的这场事业,并不是要制造杀戮,过分的杀戮,只会让我们自身变得不具备正义性……” 倭国义军集团在斗争中,就犯了这个错。 诸侯联军对他们进行灭绝式杀戮时。 他们选择了以牙还牙。 其实,这种以牙还牙的杀戮,已经吓到了诸侯统治下的百姓。 甚至,吓到了起义军统治下的百姓。 短暂解释,疏导二人心中疙瘩后,朱棣转移话题,“这场诸侯迁徙,未来会持续很长时间,我估摸着,在倭国北部百姓,认为你们杀害了倭皇一族的现状下,至少会有七八十万倭国百姓想要离开。” “按照我和幕府达成的协议,在他们迁徙的这几年内,我们不在北部搞两个理念,只派兵维持地方秩序,民事管辖权,还在他们的手中,不过,在这片土地上,他们在未来数年,只有民事管辖权,武装必须全面解除,最先开始迁徙的也是那些不稳定的武士浪人。” …… “我不可能在这里呆太长时间,接下来,我会让雍鸣在此坐镇,留下一个护航舰队,以及一个镇,又一个混成骑兵协,我会从燕京,召集文官前来,与你们一起辅佐雍鸣,有步骤推进兵库以南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同时,有序监督诸侯们向次大陆迁徙。” …… 数十万人的迁徙。 当初他从大明迁徙蒙古俘虏,就持续了数年时间。 那是海商极大放弃海贸生意,帮助下完成的。 现在不能这么干了。 大明的海商,在保守派支持下,本来就妄图搞垮燕藩海商。 如果海商们,全力配合迁徙倭国诸侯势力去次大陆。 等数年后,这个巨大工程完成后,恐怕回头就会发现,这四海之上的贸易,已经全都被大明海商瓜分了。 他可以退让,放弃较大海贸利益。 稳住大明保守派群体。 但燕藩作为一个立足四海的政权,决不能被人把海贸生意搞垮。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。 或许他会主动发起战争。 因为这种,恶意竞争,搞垮燕藩海贸生意根基的行为,本质上,其实就是想搞垮燕藩。 这是底线! 也是燕藩上上下下,共同形成的底线思维。 任何势力,踩踏这条底线,燕藩都会团结一致,予以最凶狠的反击。 “是!” 二人领命后,小早川仲业有些支支吾吾道:“王爷,立国时,我们能不能去参加?上次去燕京,臣因为十万火急,也没有好好看看燕京,鸠山信更是从未去过……” 王爷把世子放在这里。 分明是开始历练世子。 任命他们辅佐世子,这是天大的荣耀。 可燕藩立国这种辉煌时刻,他们也想去见证。 朱棣笑道:“当然能了,到时候,雍鸣也得回去,不光你们,我还邀请了足利幕府,倭国其他诸侯,我也准备邀请,高丽国,另外,我父皇母后,也要亲自去见证,我这个儿子的成就……” 小早川仲业、鸠山信听闻后,相视一眼,眼中闪烁着激动。 这可绝对是一场盛大的立国! 二人突然冲朱棣一拜,“请王爷赐姓!” 朱棣微微愣怔,略微思索,明白了二人的意思,摇头道:“没这个必要。” 二人分明是希望他赐汉姓。 其实没必要。 到时候,他搞一个燕藩百家姓就是了。 把小早川、鸠山这些姓氏收录进去。 中原的姓氏,不也是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。 比如第五、司徒、长孙这些姓氏。 小早川仲业坚持道:“王爷,我们希望彻底融入燕藩中,也不希望往后再因为姓氏,发生波折,既然选择接受王爷统治,索性就彻底的改。” 倭国的姓氏,若是保留下来。 往后,难免会有一些野心家,利用姓氏做文章。 所以,不如他们带头,彻底汉化。 据他所知,迁徙燕藩的蒙古俘虏,吕宋本地人,都这么做。 当然,他们这种选择,并不是受王爷强迫,而是他们自愿的。 燕藩的种种,让他们愿意心悦诚服改姓易俗。 朱棣看着二人。 尤其是小早川仲业。 小早川仲业的心思,他知道。 倭姓留下来,这片土地上,难保将来不会生出野心家,利用这些和汉姓有区别的姓氏做文章。 小早川仲业是真的厌倦了杀戮。 朱棣略微沉吟,说道:“既然如此,仲业姓王,王仲业,鸠山姓李,李信如何?” 有他们带头。 将来,倭国肯定也会如迁徙燕藩的蒙古俘虏一样,掀起一场改姓潮。 当然,会有一些人坚持原来的姓氏。 但必然会像第五、司徒、长孙、杨王这些姓氏,变为被遗忘的小众。 就再也没有人,能利用姓氏之风,掀起什么风浪了。 “谢王爷赐姓!” …… 数日后。 大捷的消息,率先传到高丽。 整个高丽的革新派顿时沸腾,随即,更加活跃。 在这些革新派眼中。 燕藩兵入倭国,就是对倭国革新的一种干涉支持。 而将来,未必不能发生在高丽。 所以,燕藩的胜利,让高丽的革新派,更加有底气了。 高丽贵族,瞧着革新派高调庆祝燕藩大捷,一举解决倭变事件,恨得咬牙,却也不敢表露出来。 不是害怕高丽革新派。 而是怕燕藩。 保守派,也没有坐以待毙,派出人前往大明。 保守派的想法很简单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