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八章:朱棣教‘子’-《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梁山伯的声音响起:“如果谁都不做,这迂腐虚伪势利永远不会消失,我汉室江山,永远无法重现昔日荣耀!”

    “伯母成全我们,或许,就会影响很多人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台上的剧情,还在继续演绎。

    可台下的众生相,却各有不同。

    女人们看的更加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方孝孺为首,练子宁、盛庸、铁铉一群支持革新的年轻官员,却努力握紧拳头,压抑着激动。

    胡惟庸、吕本对视,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恐惧。

    胡惟庸下意识扭头,看向坐在后面的国子监青年读书人……

    一群青年读书人,满脸感同身受之余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注意力已经不在舞台上了。

    除了少数人,还被剧情吸引,继续观看。

    很多人底下了头,似在思考,似在琢磨。

    有人抬头,眼中有几分明悟,又有很多迷茫。

    胡惟庸脸微微泛白,用只附近少数人听到的声音,低声呢喃,“这股妖风邪气,一定会卷起一股龙卷风,若不遏制,一定会摧毁一切的!”

    这群青年读书人,有几分明悟,又有很多迷茫,太正常了。

    任何一种启蒙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但他可以预见,若是任由这般发展下去。

    这股妖风邪气,一定会让天下的青年读书人,‘觉醒异端’!

    一旦形成一股暴风。

    他们竭力想要维护的一切。

    都会被这股暴风所摧毁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元璋扭头把后面众生相全都看在眼里,转头,微不可察点头,低语:“你们让祝母一个女人,说出这段振聋发聩的话,这个安排很巧妙啊……”

    古代,决定一个女子婚姻大事的。

    绝不是女子的母亲。

    按照现实,梁山伯即便是请求,也不该求祝母,而是祝父。

    可老四他们新编的梁祝,偏偏安排求祝母。

    让这番振聋发聩的话,从一个女人口中说出来。

    朱元璋看了眼朱棣,笑问:“给咱说说,在这部戏剧表现形式上,这样安排,潜移默化的目的。”

    朱棣看向朱元璋,暗自佩服的不得了。

    老头子不愧是有史以来,唯一的布衣皇帝。

    这洞察力,真没的说。

    朱棣收敛乱七八糟的感慨思绪,解释道:“一个被人们认为,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,说出这样一番话,而男人们却说不出来,这种表现形式,冲击力更强,也更能凸显、讽刺东晋时期那种迂腐氛围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另外,我们东番,因为经济发展需要,必需女子参与到民间生产的很多方面,但是,对于这种女性更多参与到生产中这个情况,有人能接受,但也有不少人反对,发牢骚,甚至用强硬手段阻止,导致的家庭矛盾,民间社会磕磕绊绊,我们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人,所以,安排祝母说出这番振聋发聩的话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民间内部矛盾,婆说婆有理,公说公有理,很不好处理,官方直接插手处理的话,又容易把矛盾转移到,百姓和官府之间,我们有的县府,就因为丈夫用强硬方式,阻止妻子参与到经济生产中,发生了家庭打斗,做妻子的,去敲鼓鸣冤,把丈夫给告了,县府官员按照燕藩律法,判了丈夫一个月刑期,这位妻子转头就不答应了,说人家就是夫妻两吵架,官府凭什么叛这么重,搞得我们官府这边里外不是人……”

    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,在燕藩挺多的。

    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作用提高了,受了委屈,也更加理直气壮。

    敢于告官。

    可一旦按照律法判了。

    女人们转过头来就开始埋怨官府,甚至叫上整个村子的妇女,去县府一哭二闹。

    反正,这些女人都知道,只要一个村子的女人都去了,县官也不敢像大明的县官那般,责罚她们。

    “根据现实遇到的问题,最终我们想到了用戏剧的办法,潜移默化,对一些民间内部矛盾,进行引导、教育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有一个类似经济研究司的机构,专门研究一些民间内部矛盾、不良风气产生的原因、发展蔓延的过程,然后找出解决办法,在通过,被我们教育部收编的民间说书人、戏曲家,甚至,在孩子们的课纲内,加入解决的办法,通过引导、教育的方式,隐晦解决民间内部矛盾、不良风气,这样做,虽然比较耗时,可胜在,不会把民间内部矛盾,转移为百姓和官方之间的矛盾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这类内部矛盾、不良风气,直接用权力的强硬方式解决,其实也很难,反而不如这种润物细无声,潜移默化的方式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元璋认真听完后,好奇询问:“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收编说书人、戏曲家?”

    标儿在老四燕藩,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。

    可事实证明,这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,也遗漏了很多!

    就比如这个研究民间内部矛盾、不良风气的机构。

    锦衣卫就从来没有关注过。

    可能觉得,这个机构是和一群说书人、戏子这等三教九流打交道,所以就没重视吧。

    可通过老四的解释,不难看出,恰恰是这个被锦衣卫忽视的机构。

    所解决的问题,是一个政权,十分重要的环节!

    民间风气不好,整个天下的风气也不会好!

    朱棣低声回答:“其实,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,需要在官府备案,同时,官府给剧作家、家一个名誉,而他们在自由演绎的同时,还要完成燕藩中枢布置给他们的演绎任务,比如帮忙宣传政策之类……”

    其实,就是半收编。

    没有约束这种群人自由演绎的内容。

    他认为完全收编不好。

    这样发展到最后,这群民间创作者,必然成为燕藩政权的应声虫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元璋一直认真听着。

    当天晚上。

    朱棣一家,时隔十六年,再次在皇宫内过年。

    团圆饭吃到很晚才结束。

    临近子时。

    几辆新式马车,才载着朱棣一家出宫。

    前面一辆马车内。

    只坐着,朱棣、朱雄英叔侄二人。

    朱棣拉上玻璃小窗,伸手揉了揉脸,醉意消减不少后,看着朱雄英,笑问:“知道你皇祖父,为什么让你送四叔出宫,而你四婶儿,又为什么,让咱们叔侄单独坐一辆马车吗?”

    雄英笑着把上车时,从宫中捧来的一杯茶递给朱棣,摇头:“我知道,皇祖父、四婶儿给我和四叔创造单独说话的空间,但我不知道,四叔要和我说什么。”

    朱棣接过茶杯,喝了一口,郑重看着朱雄英,“就说说,今天演的新编梁祝。”

    “今天看舞台剧的时候,雄英有没有观察国子监青年读书人?”

    雄英点点头,“当祝母说出那番振聋发聩的话后,我注意到,国子监的青年读书人,流露出感同身受的神色,很多人低头琢磨片刻,眼神中有明悟,可更多是迷茫。”

    “这很正常。”朱棣点头道:“思想的启蒙和觉醒,绝不是一蹴而就的,一定是不断碰壁,然后不断思考,再加上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提点因素,经过时间酝酿而诞生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外界提点因素,就是接下来,方希直照搬燕藩的各类舞台剧,燕藩的各类舞台剧,都是适应燕藩时代发展的舞台剧,这些舞台剧在让观众产生悲喜情绪的同时,也在潜移默化的输出新思想、新文化、新风气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新,引入大明后,在时间的酝酿下,必然会让很大一批人,尤其是青年读书人觉醒。”

    “青年人有个特点:热血、冲动、鲁莽、耐心不够,希望迫切看到,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美好,一旦大明境内,千千万万的青年读书人,通过长时间的酝酿,觉醒时,他们就会迫切希望改变,而这个时候,如果有一股力量,支持他们,引导他们,的确能加速变革。”

    “可如果来自上面的保守力量,压制他们,反而会激怒这些青年人,最终这些青年读书人会爆发。”

    “爆发一场读书人运动,四叔把这种运动,称之为学运。”

    雄英微微皱眉,“四叔,学运产生的时候,我应该予以他们支持、引导?”

    朱棣摇了摇头,身子微微前倾,抬手拍了拍雄英肩膀,紧盯雄英,叮嘱道:“还记得四叔和你说过的吗?再没掌握绝对的权力前,不要过分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张,到时候,你如果还是太孙,亦或是,只是个储君,那就要冷眼旁观。”

    “可……”雄英脸上露出不忍,“四叔,依着咱们大明现在的保守氛围,如果我不站在这群学运读书人身边,保护他们,他们可能会付出生命,甚至,发生广泛的流血事件。”

    朱棣神色冷硬,伸手轻轻捏着雄英脑后,“雄英你要记住,你是上位者,上位者该心硬如铁时,就必须心硬如铁!”

    “从古至今的变革,只有两种,一,自上而下,可现在,自上而下很明显行不通,二,自下而上,方希直连生死都置之度外,要把燕藩舞台剧照搬回中原,就是要搞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,而他选中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!”

    秀才造反十年不成。

    但一场青年‘秀才’卷起的学运,却可以猛烈冲击陈腐之气。

    “至于动摇咱们大明江山,一场学运还不至于,广大的农民,有乡土村社,能吃饱饭,就没人会造反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他和方希直,敢发动这场学运的原因。

    大明最广泛的人群就是农民。

    随着乡土村社全面建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