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若想考举人。 状元不敢打包票。 但榜上有名,他从不怀疑。 关心他的人,说他去燕藩屈才了。 太子系的官员则是不想他这样一个有了才名的人,去燕藩,给燕王增加影响力。 这回,他真的打定主意了。 定要去燕藩好好看看。 到底是什么样的燕藩,能让一个倭国割据集团,主动献土献民! 上位者,掌握权力,竟然肯让出来? 数千年了。 这等盛况,又出现了。 不过,没有出现在中原! 朱棣回神,看着解缙,提醒:“我们燕藩和大明不一样,不需要夸夸其谈的人,哪怕是才能出众,这样的人,也没有发展前途,我们更需要实干家。当官也没有机会,吆五喝六,颐指气使,你这个金陵城意见领袖,确定要追随我?” 解缙唇角抽抽。 意见领袖这个叫法,据说还是燕王妃率先提出来。 燕王北征时期,从朱府传出来的。 燕王妃评价意见领袖那番话,也被传出来了。 如今,意见领袖可不是个褒义词。 和乱头养望等同! 解缙郑重一拜,“王爷,学生是反复思考做出的决定,学生这个年龄,做事情,已经绝非依靠冲动了。” 朱棣不可置否点头,“那好,我同意了,记住了,你择贤君,而我也在择贤臣,我给你一年时间,一年之后,你瞧不上我,可以随意自如离开,而我瞧不上你,我也会直接对你说。” 他不想让这家伙,再死在自己手上了。 没必要。 如果不合适,解缙走解缙的阳关道,他走他的独木桥。 “王爷光明磊落,臣折服!”解缙郑重跪倒。 他是真的佩服。 朱棣起身,边往外走,边说道:“我这里,不兴跪拜这一套,首先从这一条开始学起。” 解缙起身,看着朱棣爽朗丢下一句话,大步离开的背影,不由笑了,自言自语道:“如此雄主,若不追随,此生后悔!” …… 当晚。 徐妙云一边用小脚帮朱棣搓脚,一边询问:“正面作战,后方游击战这些,你通过东宫属官,传出去,是故意的对吧?” 朱棣笑笑,抓住徐妙云白嫩的小手,轻轻拍拍,“什么也瞒不了你,对,我就是故意的,这次小早川仲业突然跑来献土献民,完全不在我的设想中,这对提高咱们燕藩的文明、文化影响力当然是好事,可对于大明这边的保守派,却会产生强烈刺激。” “我把海军、海军陆战队,全都派出去稳定倭国局势,难保,一些考虑不周全的蠢货,趁着咱们身边无人保护,做什么蠢事。” 父皇还活着,大概率,不会有人敢做这种蠢事。 可万一呢? “现在把入倭真实存在的困难,放出去,能安抚受刺激的保守派,事实,我的判断没有错,突然冒出的这股评价咱们兵入倭国的声浪,应该就是某些保守派放出去的,现在这些人,应该就盼着咱们接下来兵入倭国兵败。” “这段时间,这些人就不会铤而走险了。” 徐妙云笑笑,“你把这些人耍的团团转。” “也不算耍他们,这的确是,接下来兵入倭国的实际困难,若非如此,我也不必在高丽借一块后勤补给地。” 徐妙云点点头,继而莞尔道:“听说,王美人特别积极,主动给母国的父兄写了一封信?” 朱棣点头后。 徐妙云笑的更欢乐了,揶揄:“听说,当初高丽国和亲的对象,似乎是你……” “徐大丫,这种飞天老陈醋,你都要乱吃?” “谁吃了!我就是觉得有趣,也不知,王美人有没有后悔……啊……我错了,我错了……” …… 大年当天。 中午后。 朱紫巷。 一群穿着华贵新衣服的少爷小姐、女眷,纷纷迫不及待涌出府门。 “娘,快点,要开演了。” “今天可是祝母和梁山伯的矛盾爆发点,也不知,祝母要如何羞辱梁山伯,这个梁山伯,真是没点自知之明,龙生龙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……” “娘,你说什么呢!你怎么一副反派嘴脸!” “臭小子,老娘就是反派!你要是将来敢给老娘娶个穷人家的野丫头,老娘打断你的腿!” “那我要是娶个春晓嫂子那样的呢?瞧瞧人家春晓嫂子现在可是燕王燕藩的大医官!就连耿瑄哥,现在都是一名标统了!” 少年的话,不但让其母亲瞬间沉默。 其他叽叽喳喳,热闹议论的大人,也顿时安静,默默坐上马车。 此番回来,耿瑄带着媳妇春晓回过朱紫巷耿家。 虽然耿家没让耿瑄夫妇进门。 可朱紫巷谁家不羡慕呢。 就连耿瑄的几个嫂子,背后都酸溜溜说说什么,耿瑄走狗屎运,捡了个村姑做媳妇儿,没成想,还捡了块宝,凭借裙带关系,年轻轻,就成了燕藩一名标统。 走到了所有同龄孩子的前面。 其实,这几个嫂子,就是酸罢了。 耿瑄此番回来,和朱紫巷的长辈说话。 从穿着一身军服,任何时候,坐如钟,站如松以及得体的谈吐中,大家都知道。 昔日的二世祖。 在朱四郎的教导下,已经成才了。 而且,人家耿瑄也不是凭裙带当上标统的。 据说,那是在平定吕宋的数年战斗中,一刀一枪搏来的。 期间,还传回,耿瑄在丛林和部落反叛势力战斗重伤的消息。 耿母和大家说起此事,还边哭边骂。 …… 午后三点。 朱棣一行人出现在国子监外。 朱樉等人已经到了,在门口等着。 朱棣下车后。 朱樉为首一群兄弟迎上来。 朱棣询问:“父皇和大哥到了吗?” 父皇这些天,都是在宫里看杨杰他们演梁祝。 今天却要来国子监。 目的嘛。 他多少也知道一点。 看看青年读书人,看了这部针砭时弊,借古讽今的新编梁祝后,会有什么反应。 朱樉笑道:“还没,宫里人多,行动一下麻烦,还得等会儿,老四,国子监那群读书人可都等着你,要不要先进去?” 朱棣含笑摇头。 他不想再刺激大明的保守派了。 方希直头铁,要照搬梁祝,回大明组建剧组。 他可以预见。 未来的大名,恐怕会发生一场激烈的学运。 也就是读书人运动。 今天看完这一集。 他也有很多话叮嘱雄英,关于这场,未来数年后,可能发生的学运。 大明现在的情况。 若想革新除旧。 其实,一场学运是必不可少的。 未来在青年读书人。 这一点,方希直其实就看的很清楚,所以,要把新编梁祝搬回大明。 朱棡走到朱棣身边,揽住朱棣肩头,用了用力,“好多年,大年团圆夜,缺老四你,今天,父皇母后肯定高兴,我们也很高兴!” 朱樉闻言,抬手默默拍了拍朱棣肩膀。 其他兄弟,也一时沉默。 从洪武九年后。 他们就再也没和老四、四哥一起吃年夜团圆饭了。 整整十六年了! 这十六年,此时回想一下,真是造化弄人,一时间,酸甜苦辣,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。 朱棣笑着瞪了眼朱棡,“大过年,你煽什么情。” 朱棡笑笑,扭头看向前方,低声询问:“是不是入倭作战,真的很凶险,有什么兄弟们能帮上忙的,你尽管开口,到时候,我们肯定都要去观战,每个人身边带一个营没问题,这么多兄弟,一人一个营,凑一个镇富足有余。” 一群王八蛋,都盼着老四栽跟头,他到要看,老四有这么多兄弟,怎么栽跟头! 朱棣扭头看着,眼巴巴看着他的兄弟们,笑道:“需要时,我一定会开口的!”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