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五章:献土献民,坐在火药桶上!-《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黄子澄语气略微有些冰冷道:“我大明不怕你们高攀,正是因为你们与燕王交好,我们大明才愿意接受你们献土献民!”

    小早川仲业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委婉拒绝了。

    嘴唇动动。

    虽然急切,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。

    黄子澄、齐泰看着低眉臊眼,一副卑微,却就是不表态的小早川仲业,脸更加难看。

    哼!

    某刻,黄子澄终于耗尽耐心,微哼一声,甩袖道:“献土献民不是小事,贵使可以在我大明会同馆内好好想想,一定要想清楚,不要做让自己,让自己国家百姓后悔终生的事情!”

    话罢,甩袖离开。

    齐泰忙追出去。

    走出安排小早川仲业下榻的别院后。

    黄子澄终于忍不住,“你说,这些倭寇是不是脑子坏掉了!此事,我们必须制止,也必须想办法,让这个倭国蠢货,认识到,他们的选择多么愚蠢,拉他们一把,把他们拉回正途,否则,影响太恶劣了,比宋濂请求去燕藩看看的影响更加恶劣……”

    齐泰一直等黄子澄炮语连珠的牢骚发完后,才提议,“咱们先向会同馆官员问一问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。”

    礼部派人找他们,然后他们就直奔会同馆来。

    目前为止,连这伙倭寇使节团为何来大明都没有搞清楚。

    黄子澄黑着脸点点头。

    随后,二人传唤来负责会同馆的礼部官员,询问事情原有。

    “两位侍郎大人,这伙倭寇使节团是前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带来的,他们在金陵码头上岸,因为毛骧这个人太敏感,就被锦衣卫发现,锦衣卫将消息汇报给咱们礼部……”

    黄子澄、齐泰相互对视一眼。

    终于明白缘由了。

    锦衣卫倒也没有这么神通广大。

    至于锦衣卫第一时间发现毛骧登岸。

    其实也很好解释。

    秦淮河码头附近的迁民办事处成立以后,锦衣卫就派遣了大量明的暗的锦衣卫力士盯梢监察。

    这是当初太子和朱四郎签订那份契约就约定好的。

    燕藩迁民办事处的官员,不准在大明宣扬燕藩的妖风邪气!

    必须遵守大明的礼制规矩!

    不光有锦衣卫盯着。

    就连迁民办事处,朝廷一方的负责人,都是礼部派出去的吏员,除了负责协助审核迁民,更重要一个原因,就是监督燕藩迁民办事处人员!

    锦衣卫在秦淮河码头,如此严密的布置。

    第一时间发现毛骧这个前锦衣卫指挥使,倒也并不奇怪。

    礼部知晓,毛骧带着倭国使节团。

    于是就稀里糊涂,先把倭国使节团,安排到会同馆了。

    然后派遣他们试探使节团,来大明的目的。

    也幸亏稀里糊涂,把倭国使节团带到会同馆。

    不然,直接让倭国使节团见到朱四郎,朝廷想阻止,恐怕也没机会了!

    黄子澄皱眉询问:“毛骧呢?”

    会同馆七品官员回答道:“毛骧向下官打听燕王的去处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告诉了!”黄子澄咬牙瞪视下属。

    这个七品小官吓得脸色微白,下意识缩脖子。

    “废物!”

    黄子澄看这下属的反应,就知道了,怒骂一句,提步,急匆匆往外走去。

    毛骧肯定去土桥村找朱四郎了。

    在朱四郎从土桥村回来前,如果不能说服倭国使节团改变主意。

    那产生的影响,将十分恶劣!

    齐泰紧跟追上黄子澄,快步边走边说:“我们现在最好先去找恩师和胡相,然后一同去见太子,必须在陛下知晓倭国想向朱四郎献土献民之前,让倭国使节团改变主意。”

    黄子澄点点头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土桥村。

    昔日的篱笆小院内。

    杏树下。

    朱棣、徐妙云被一群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们围着,说说笑笑,说着曾经在土桥村的点点滴滴。

    跟随他们来土桥村的徐妙音,拿着毛笔,站着俯身在桌案上的宣纸上画着。

    唇角噙着笑容。

    时隔数年,她完成了当年和阿姐的约定。

    土桥村的孩子们长大了,基本都成家立业了。

    这幅画中,又添了很多人。

    小院都显得有些太小了。

    蓝玉双手环臂,站在一旁看着,看着雄英也在徐妙音画中,唇角浮现笑容。

    低声道:“妙音丫头,希望再过十数年,你能再来这里画一幅画,到时候,恐怕画中的人更多了,你这画很有意义……”

    这幅画中。

    有皇族。

    皇族是朱家皇室,衍生出的大明和燕藩两个政权的关键性皇族。

    有平民子弟。

    这些平民子弟,都是朱老四夫妇,被贬为庶民后,教导培养成才的平民子弟。

    也恰恰是从朱老四被贬为庶民,来到土桥村开始后,才有了后来的竞拍包税、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等一系列,影响大明的事情。

    也才有了后来,朱老四出海,开创新风之事。

    “你瞧着吧,你画的这些画作,将来必然成为瑰宝!而你这丫头,也因为这些画作,必将名传万世!”

    皇族、平民子弟,他有预感,未来这些画作,必将产生极大影响。

    那幅收藏在皇宫,被文人向往的清明上河图。

    在这幅画面前,都得相形见绌。

    或许,妙音丫头的画技比不上清明上河图。

    但这幅画的意义,将超越古今所有的画作。

    因为这幅画,这个农村小院,见证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!

    这幅画中,这群人,开创了始皇帝大一统之后,皇权天下的又一个分水岭!

    徐妙音莞尔一笑,一边认真勾勒,一边浅笑低语,“那侄女就借蓝叔吉言了,蓝叔,要不然,你也坐过去,和我姐夫他们聊会儿,我把蓝叔也画进去,蓝叔也名传万世?”

    蓝玉含笑瞪了眼,“我不去,我只是画中一幕的局外人,我要是进去了,那就是狗尾续貂,能见证这一幕,已经是荣幸了,要是跑入你这幅画中,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。”

    徐妙音笑笑。

    她这位叔伯,这些年变化还真大。

    笔尖沾墨,灵越在画作旁边留白处,写下:洪武二十四年腊月二十六,徐妙音作后。

    笑着看了看蓝玉,从袖中拿出自己的小印章,笑道:“蓝叔你都说,这幅画会影响很大,我怎么也要厚着脸,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。”

    话中,在小印章上压上印泥,将红色的私印,印在宣纸上。

    “当初妙音小师傅来陪师娘,那时候,杏子熟了,小师傅就坐在杏树下,张开嘴,等着杏子往嘴里掉……”

    哈哈……

    哄然大笑声响起。

    徐妙音抬头,看向采绿,“采绿,又在说我什么坏话?”

    话中,拿着作好的画,走过来,放在众人围坐的矮桌上,“阿姐、姐夫,看看我画的怎么样?蓝叔说了,我会因为画这幅画,而名传万世呢!”

    朱棣扭头看了眼蓝玉,起身把位置让给徐妙音,往院子外面走去。

    蓝玉忙跟上。

    二人在村中漫步走着,朱棣笑道:“梁国公似乎对未来,充满了信心?”

    若是没有信心,不可能说出,妙音会因为这幅画,而名传万世。

    蓝玉笑笑,目光中含着缅怀,看着前方,“燕王没有出生在我们那个年代,陛下、我姐夫、汤二哥、徐三哥,乃至已经死了的冯胜,我们这群人,真正见过什么叫绝望,冯胜还好点,人家是士绅出身,我们这些人,当初那才叫绝望,燕王肯定不知道,人饿极了,草根树皮,往肚子里塞,那种感受,王爷肯定也不知道,观音土吃多了,肚子涨,却怎么也拉不下来那种感受……”

    朱棣认真听着。

    “王爷纵横疆场而无谓生死,是勇气使然,但我们那个时候,是真觉得,死了其实一了百了,或许比活着舒服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我在战场上,从不怕死,哪里凶险,我就往哪里冲,那时候就想着,这人吃人的狗屁世间,死了也没什么值得留恋的,没想到,我这人命大,就是死不了,后来陛下建立大明,我还成了人上人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