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,争强好胜之心不强。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,争斗了大半辈子。 谁能想到。 老了老了,竟然成了知己。 刘伯温点头,“好啊,一直以来,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,今天,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,你家小子,可是驸马。” …… 御书房外,阔地上。 “起来,起来……” 朱元璋笑着催促,以祈婳、雍鸣为首,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,“再不起来,咱可就生气了!” 雍鸣没有听从,只是静静跪着。 朱元璋催促中,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,微微抬头,佝偻着身子,眯眼打量着。 身子微微颤抖。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,惊诧之色一闪而逝,忙低头。 心中小声嘀咕,‘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,全都是真的,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。’ 陛下一直以来,都是充满威严的。 她从未见过陛下的情绪,如此压抑不住外露。 以前就总听,年长,却不愿出宫,留在宫内的姑姑们私下议论。 说什么。 陛下心中三个人最重要。 娘娘、太子、燕王。 甚至有些姑姑断言,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,超过太子。 当时,她对这种论述,持有怀疑。 她入宫时,燕王已经离开大明了。 她觉得,如果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,怎么会离开大明,去凶险的大海闯荡? 如今看来,还是早些年,见过燕王的姑姑们,对陛下和燕王这对龙父龙子的关系,看的更加透彻。 一辆辆马车在跪倒一片的孩子们身后停下。 整个阔地,静悄悄一片。 朱樉、朱棡、观音奴、晋王妃谢氏等人纷纷下马车,默默看着。 朱棣打开车门。 默默深吸一口气。 抬腿走了下去。 父子二人相隔着孩子们对视。 朱元璋眯眼看着,眼眶瞬间变红。 抬手,催促:“镜子,咱的镜子!” 小宫女忙把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递到朱元璋手中。 朱元璋手颤抖着,紧紧握住镜子,放到眼前,调节着距离,试图看清楚朱棣。 朱棣不知道老头子有没有看清他。 可他却看到,放大镜把老头子的左眼瞬间放大的滑稽模样。 不由笑了。 扭头,看向来到身边的徐妙云,握住徐妙云的手,夫妻二人,快步走了过去。 来到朱元璋、马秀英面前。 朱棣扑通一声跪倒:“不孝子朱棣,拜见父皇母后!” 话音响起,以额触地。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,弯腰看着,一滴水突然滴在镜子上。 忙抬头,转身,一边用衣袖胡乱擦着眼角,一边用脚轻轻碰了碰朱棣,“滚起来吧!你孝顺的很,好几年没回来了,咱以为,咱闭眼后,你才会回来!” 朱棣带着徐妙云以及孩子们,匍匐跪着,任由朱元璋老小孩撒气。 后面。 晋王妃谢氏站在朱棡身边,唏嘘低语:“从小我就经常见父皇,这是我第一次见父皇流泪。” 朱棡默默点头,用只夫妻二人听到的声音,低语:“老四在父皇心中分量很重,比大哥都要重!至少,后来就是如此,咱们家老头子是个很理智的皇帝,要是换个皇帝,咱们大明的储君,可能早换人了。” 皇子们都如朱棡夫妇,与发妻站在一起,一边看着,一边低语唏嘘议论。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,弯腰扶着徐妙云,“丫头,快起来,快起来!” 朱元璋转身,微微弯腰,没好气用手中放大镜,在朱棣脑后敲了敲,“还不快点滚起来,真要爹这把老骨头扶你起来?” 朱棣起身同时,用衣袖擦了擦眼睛。 雍鸣、祈婳、春晓她们这才跟着起来。 朱棣站直后,笑道:“儿离经叛道,担心爹生气,这不,回来后,话都不敢说,马上跪着,儿断定,父皇肯定会心软,原谅我这些年离经叛道的不孝之举。” 哼! 朱元璋笑哼一声。 混账东西,在故意搞气氛。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,靠近朱棣,仔细端详着,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寸头,点点头,“瞧着就好打理,清爽,不错不错。” 百官跟着刘伯温、李善长,厚着脸皮靠近,恰巧听到朱元璋评价朱棣的头发。 许多人,脸色都不由变了又变。 在数百双目光注视下。 朱元璋抬手,轻轻拍着朱棣脸颊。 “这么大的人了,怎么还没蓄须?” 朱棣感受着朱元璋干瘦的手,看着昔日,挺拔如松的身影,如今佝偻着,都没他高,心中不由有些难受。 强忍难受,笑道:“蓄须打理起来太麻烦了,吃饭沾米粒,所以就没蓄。” “没蓄就没蓄,没关系,什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,这些迂腐老观念,早该扔了,长毛的混账混蛋,照样比比皆是……” 朱元璋笑骂着,百官中,许多人脸色都十分尴尬。 怎么都感觉,皇帝是骂自己。 朱元璋根本不搭理百官,用放大镜,打量着朱棣的衣服,伸手摸了摸领口的纽扣,“木质的?” “父皇,这是用椰子壳制成的,耐用,打磨光滑,木纹也十分美观,染色性好,根据不同颜色的衣服,可以很好的把这种椰子壳制成的扣子,染成合适的颜色,吕宋那边椰子树特别多,村里百姓,买一台手工研磨机,日常休息时间,农闲时间,都能随时随地做一些,积少成多,满足纽扣需求同时,百姓还能赚取一些额外收入,尤其是一些干不动重体力活的老人,就做点扣子,就能减轻子女为他们养老的负担……” “是啊,是啊。”朱元璋连连点头,“人老了,就百无一用了,咱们大明提倡孝道,可真正每天拼命才能活着的普通百姓,如何能好好尽孝?很多人不孝,不是真的良心坏了,是真的没能力,事实证明,你在吕宋做的更好,百姓生活容易,就连老人,都能从事其他事情,人老了,不会觉得自己没用了。” 朱元璋说着,捏着朱棣的衣袖袖口,“咦,这种布料很奇特,比你们在土桥村弄出来的那种劳动布薄,但是好像比劳动布更笔挺。” “父皇,这是帆布,用棉花和麻混纺的……” …… 朱元璋就朱棣的穿着,都询问了好久。 令许多人暗暗心惊。 “走,带爹看看你带回来的好东西。”朱元璋抓住朱棣的手,就往新式马车走去。 朱棣为朱元璋介绍了马车。 详细介绍了车轴、玻璃、橡胶轮胎…… 介绍完马车后,带着朱元璋来到装着钟表的马车旁。 捏住蒙在马车上的帆布,笑道:“父皇,看看这个新奇玩意儿。” 话落,猛地掀开帆布。 然后众人就看到,六台一人高的钟表,竖立摆放在马车上。 咚!咚!咚! 此刻,刚好已经是午后一点整。 下方摆锤摇晃,发出清脆提醒声。 朱元璋凑近了,用放大镜看着。 百官虽然不敢凑得太近,也全都伸着脖子,好奇打量。 朱棣指着表盘介绍道:“父皇,这根粗且短的指针是时针,这根是分针、这根是秒针,秒针转一圈是一分钟,分针转一圈是六十分钟,也就是一个小时,一天二十四个小时,其实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十二个时辰,东旭在研究弹道时,要研究物体下降,当时咱们以前使用的日冕,无法为他的研究,提供更细小的计时,他花了好几年,才研究出钟表,他研究的那台,特别大,现在收藏在燕京科技博物馆中……” 朱元璋一边听,一边打开钟表的玻璃门,凑近了听着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响动。 高兴道:“好,这次咱去燕京,一定要去看看东旭小子做出的那台原始钟表。” 话中,注意到随行负责赶车的海军陆战队将士,卸下来,正在组装的蒸汽机,抬手指着,好奇问,“这是什么?” “皇祖父,这是蒸汽机!”被朱元璋拉着一只手,带在身边的祈婳,迫不及待道。 朱元璋微微愣怔。 朱标、朱樉以及百官也不由愣怔。 百官小声低语。 “什么是蒸汽机?” “方孝孺回来时没说这个蒸汽机吧?” …… 刘伯温看着海军陆战队将士组装起来的,带巨大轮子的铁家伙,低声询问:“希直,你在燕京,没见过这蒸汽机吧?” 方孝孺摇头,“没有,可能是我走后,研制出来的。” 朱元璋已经拉着朱棣和祈婳的手,往蒸汽机的方向走去。 朱元璋靠近后,松开攥着朱棣的手,抬手,用手指轻轻敲击气缸,低头,笑问:“大孙女,这蒸汽机是什么东西,能用来干什么?” 众人瞬间竖起耳朵。 朱允炆看着祈婳,又好奇又羡慕嫉妒。 祈婳微微抬头,看着朱棣,然后看向朱元璋,发愁道:“皇祖父,蒸汽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用途,不过,东旭师兄他们,对这种能提供稳定动力的大家伙,设想了很多用途,安装在战船上,取代畜力,装上两个轮子后,取代咱们得马车……” 朱元璋不由惊讶。 扭头询问朱棣,“老四,这蒸汽机真有这么大用途?真能安上轮子跑起来,还能拖着耕犁耕地?往后,牛马就没用了?” “父皇,想实现这些,还有很多技术难点要去攻克,不过,根据蒸汽机能提供稳定持久动力的这一点,的确比牲畜有很大优势,也的确能往这些设想去发展。” 朱元璋微微颔首,视线再次转移到蒸汽机上,紧盯着,喃喃道:“能给爹演示一下,这蒸汽机工作的样子吗?” 朱棣扭头,对朱樉低语交代几句。 朱樉转身离开。 在众人好奇不解的等待中。 片刻后,朱樉带着几名小太监,挑着一筐筐煤炭返回。 陆战队将士以最快速度,给锅炉加水,点燃后,开始一边鼓风一边往锅炉里面添加煤炭。 蒸汽机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缺点。 就是鼓风装置。 没有设计一套,利用蒸汽动力鼓风的装置。 不过,研究所那边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。 嗒……嗒…… 片刻后,当锅炉散发的热浪越来越大时,连杆开始缓慢带动轮子转动。 嗒嗒嗒…… 很快,连杆往复就变成残影。 轮子开始飞速转动起来。 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,飞速旋转的轮子,激动,紧紧握住朱棣的手,“父皇现在相信,你们那些设想将来能实现,老四!等雄英成婚后,爹还要去你的燕京看看,看看,昔日那片荒芜的海湾和海湾两岸的土地,如今变成如何壮丽的景象!” 百官中,许多人脸色极为难看。 皇帝一副迫不及待想要再去燕京的表现,让人难受。 那飞速旋转的轮子,更加让人难受。 仿若,燕藩就坐在这个轮子上! 未来,坐在这个轮子上的燕藩,似乎要把大明远远的甩开! 不! 不可能! 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