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是姚广孝分析的。 “咱们大明现在什么样子,大哥心里没数吗?锦衣卫送回老四燕藩那些消息,也不知到底有没有夸大,有几成真实,但只要有一两成,燕藩就比大明兴旺,老四回来,不是打大哥的脸嘛!” 这些年,大明的确改善了不少。 乡土村社建设已经进入尾声。 海贸全面放开。 朝廷国库充盈。 百姓即便吃窝窝头居多,可也基本能吃上一口饱饭了。 青黄不接时,不用以野菜充饥。 形势不错。 但也要看到很多问题。 城池内的官员、士绅、商人越来越富有,而同处一个城池内的百姓,日子却越来越艰难。 要不是老四每年大批量送回廉价大米。 吃方面的物价得到有效平抑。 恐怕,生活在城内,以雇工为生,没有土地的百姓,早开始骂娘了。 乡土村社也遇到了问题。 官员、士绅、商贾联手,拼命压低价格,妄图以成本价格,将乡土村社百姓产出的东西收购到手中。 粮食还好。 现在几乎每个村,都有自建粮仓。 可其他类似布匹、蚕丝、丝绸这些用于海贸的东西,这群人联合起来,拼命压价。 为什么,农村百姓,不学以前的土桥村,自己开店铺呢? 很简单。 绝大多数百姓没有这种眼界。 而有这种眼界的。 也被地方官府、士绅、商贾联手使绊子。 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民,根本无法把商业触手伸到城池内。 “伱说,大哥愿意让老四看到这些?更别说,现在城外那个半死不活的工业区了,听说父皇有意让辉祖,暂时从京营军务中脱离出来,取代吕家那个废物,主管整顿金陵工业区……” …… “王爷,即便你对太子心寒,但希直知道,你对咱们中原,对咱们中原百姓有感情,为什么就不能帮帮中原百姓!” 徐妙云、乌云琪格、明霞、娜仁托娅、雍鸣一群孩子,听着书房内,方孝孺难过激动的声音,不由有些担心。 朱棣坐在书案后的圈椅上,靠着圈椅椅背,双手搭在圈椅扶手上。 看着方孝孺站在书案前,眼睛通红,泛着水光。 “随着乡土村社基本全面完成,中原各地也暴露出很多问题,生活在城中的精英们依托商贸,变得越来越富有,而生活在城内的百姓,薪酬一直没有增加,物价飞涨,他们的日子却越来越艰难了。” “农村情况很好,但乡土村社的进一步发展,也已经被限制住了,城中的精英层,官员、士绅、商贾相互勾连,不准乡土村社把商铺开到城内,农村的产出,只能卖给这些精英,而这些人在官员的地方保护下,妄图垄断一地、一县乡土村社的所有产出,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,掐在了乡土村社更进一步发展的脖子上,不怕王爷笑话,百姓现在看不到这些,可臣能看到,每一天都心如火焚!” …… 朱棣认真听着。 脸色却依旧冷硬。 没有丝毫动容。 等方孝孺停下来时,身子微微后仰,看着‘水渍’从眼角渗出的方孝孺,“这样的情况,我能猜得到,城内不搞雇工身股制,形成身股制和乡土村社的全面联动局面,彻底将官僚风气压制下去,这样的局面,是必然出现的。” “随着乡土村社全面建成,官僚风气,尊贵卑贱的陈腐之风,已经逐步从广大农村,向城池内收缩。” “但旧有的一切,虽然经济利益得到增长,可他们以往那种无形的社会利益,却受到了极大损害,旧有的一切,感受到了疼痛,迫不得已收缩的同时,在他们依托城池的主阵地上,必然反击的越发激烈。” “他们是绝不会容许,乡土村社的商号进入城池,哪怕不搞雇工身股制,风声鹤唳的旧势力,都不准乡土村社的商号,入侵他们仅剩的地盘!” …… 方孝孺听朱棣阐述其中的矛盾关系。 瞬间恍然大悟。 以前,他一直想不通,一个个城池,为什么就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,发展形成如此严重的地方保护。 地方精英阶层,为何突然抱团抱得这么紧! 以前,邻县之间的商人,还能相互取彼此所在地农村做生意。 可现在,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。 “采绿那丫头,这几年,受到很多阻力吧?” 闻言,方孝孺回神,点点头,“刚开始,太孙妃的商号发展很迅猛,可现在,与她合作的乡土村社逐年减少,金陵范围内的货品来源,全靠我和练子宁当初主政的两个县,可这两个县,随着我们离开时间越长,影响力不断减弱,太孙妃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了。” 朱棣沉默点头。 其实,他是要回去。 自己的学生,这些年,受了这么多委屈。 要当太孙妃了。 他怎么可能不回去撑腰。 其次,他想回去看看大明的现状。 完善他正在写的精英经济和人民经济理论。 他曾今的经历和见识。 还不足以,让他写好人民经济、精英经济论述。 “我会回去,我的学生,我亲自教导抚养好几年的大侄子成婚,我肯定要回去,但大明的事情,我不会插手。” 朱棣首先为他回大明、对大明的态度,进行了盖棺定论。 方孝孺初闻激动,听着听着,一颗心,就不由往谷底沉。 看着朱棣,坚毅的面孔。 忽然意识到。 现在的朱棣,和曾今的朱棣不一样了。 现在的朱四郎,虽然未正式建国。 可其实已经是一国之主了。 这种人,意志坚定,别人怎么可能动摇。 打感情牌? 对于君主,这招没用! 可……他还想为中原千千万万百姓试试…… “王爷……” 朱棣摆手制止,笑着反问:“你想让我怎么帮?给大明提供技术吗?我认为,即便技术代差大一些,依托中原那么庞大的市场,金陵工业区,也不该是现在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子。” “我就是给你们更先进的技术,到头来,也和现在一模一样。” 方孝孺哑然。 看过燕藩后。 他当然已经明白。 大明现在的问题,不在于技术。 而是陈腐之风的问题。 这个问题不解决。 再好的技术,也没用! “王爷可以支持太孙搞雇工身股制工业……” 砰! 朱棣猛地拍案,脸瞬间阴沉的可怕。 方孝孺被吓了一跳。 朱棣黑着脸起身,隔着桌案,指着方孝孺,“方希直,你是脑子坏了,还是蠢!雄英现在只是个太孙,现在我家老头子在世,他做什么,只要老头子护着都没事,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家老头子不在,他搞雇工身股制工业区,谁来护着他!我大哥吗!” “储君之位,有多少明枪暗箭,你方希直读了这么多年书,难道不清楚吗!” 要不是采绿那丫头,一直写信给他和妙云,想把土桥村雇工身股制商号坚持办下去。 这些年,他也不会那么支持。 有时候,他甚至在想,在雄英和采绿没有真正主导大明前。 土桥村那个商号,倒了也好! 可孩子们打定主意,做出自己的选择时,他应该支持。 不然他和父皇有什么区别。 支持雄英搞雇工身股制工业区,其实不难。 钱他有! 技术他也有! 掌握技术的匠人他也有! 可他得考虑,让雄英做这些事,会给雄英未来带来什么。 “现在是我大哥,对外明确宣布,不搞雇工身股制,你让我怎么帮,带兵打回大明?把我大哥从储君之位上拉下来,让我们家老头子老了老了,亲眼目睹手足相残?” 就算他到时候,扶雄英上位。 父皇母后,恐怕临老临老,也会感受一次,撕心裂肺之痛。 如果说。 当初洪武九年,被老头子赶出皇宫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