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船驶过铁桥,方孝孺情不自禁,转身抬头瞻仰。 他实在搞不懂。 铁桥上,那种长可达数丈,形状特殊,带着凹槽的厚实铁件,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? 是不是很劳民伤财? 可锦衣卫带回的消息中,为何从未有关于,燕王治下百姓埋怨发牢骚的内容。 有的只是,燕藩百姓如何如何背祖弃宗。 离开大明短短数年。 很多人就不想再做大明百姓芸芸。 “方大人快看!” 杨荣惊呼一声,方孝孺闻声,转身,顺着杨荣手指方向看去…… 那是一处商船卸货的海港码头。 码头上,一个个巨型铁架子林立着。 一艘艘运载货物抵达,或者要运货物离开的商船,驶入铁架子下面的停泊位。 一件件沉重的货物被龙门架吊起来,或是从码头装到船上。 或是从船上卸到码头上。 码头雇工欢快的号子声,吆喝声,船东要离岗的号角声,响彻整个码头。 方孝孺观察着,视线转移到码头斜对面,海湾南部深处方向。 海水中,有一个极高,面积极大的水泥柱子。 一座塔楼直接建在水泥柱子上。 能看到,有将士背着火铳,铳剑在明媚阳光映照下,明晃晃,将士笔直站立,即便隔着很远,都仿佛可以清晰感受到,来自这名将士的强迫压力。 在这种立于水中高两三丈的塔楼后面,一艘艘海军战船林立其间。 一门门火炮从射击口探出来。 齐齐对准外面。 应该是时时刻刻,守护着背后的海军大营吧? 能在看到,战船上将士走来走去,似乎在清理战船。 燕藩的海军军服发生了改变。 依旧延续分体式,并且样式和以前应该一样,距离太远,无法观察到细节。 但颜色已经由以前的黑色军服,改为白色了。 海湾南部,十分静谧,只有一股股滚滚浓烟,冲霄而起。 朝中有收到过消息。 马尼拉湾…… 不,如今应该叫燕京湾,南部已经完全是一片工业区了。 占地面积之大,足足三万亩! 此前消息传回朝中,很多人还不相信。 毕竟,三万亩实在是太大了。 得容纳多少工坊、工厂? 朝廷的金陵工业区,当初开辟了一百亩土地,才刚刚用完。 而且,随着百万陆军陆续改编,所需火铳、火炮列装完毕。 朝廷突然发现,这几年相继扩建的火铳坊、火炮坊面临着无事可做的局面。 上万匠人,总不能继续制作火铳、火炮吧? 即便继续制作,也只需要保留一部分产能,补充训练、作战产生的损失即可。 这么大的产能,根本没有去处! 反观燕藩。 工业区占地足足三万亩! 这得有多少工厂! 他真迫不及待,想去看看。 叮叮叮…… 船上的铜铃声突然响起。 他们搭乘的福建海商船东走出来,抱拳道:“方大人,已经到了,燕王殿下的王宫就在那个方向……” 方孝孺顺着船东手指方向看去。 确定后,抱拳谢道:“多谢赵船东。” “哪里哪里。” 双方相互寒暄几句,方孝孺、杨荣返回船舱,再次出来后,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竹编行李箱。 手提把手,是两根羊皮经过鞣制处理后制成的。 这种行李箱也是从燕藩传回来的。 很受经常出行的人喜爱。 可以装衣服、装笔墨纸砚、书籍、一个小小的箱子,几乎可以满足出行日常所需的用品。 比包袱装的多,用起来也比包袱方便,美观、好看。 传回中原后,中原商人就发现了商机。 纷纷请善编织竹器的匠人仿造。 编织容易。 但就卡在了箱子提手,以及对开处的皮革包边处理上。 这两处的皮革,大明的商人,请了很多匠人,试图破解这几处细节,羊皮鞣制的制作工艺。 但始终不得其法。 大明商人仿造,用羊皮做出来的几处细节,既不美观,又不耐用。 改用牛皮是可以达到燕藩手提箱的美观以及耐用。 但牛皮的成本太高了。 朝廷禁止杀牛。 且每一张牛皮,都是宝贵的军事物资。 怎么可能准许商人以廉价的方式,制作箱子。 这就导致了,中原那边模仿的商人,最终只能做半成品,编制好箱子的竹编部分后,贩卖给燕藩,燕藩用其掌握的羊皮鞣制技术,完成最后几道工艺。 最后贩卖回朝廷。 据说,燕藩这边,做这个的工厂,干的活最少,可赚取的利润,却是中原商人的数倍! 一个小小竹编手提箱,就有这么大的区别。 其实,朝廷很多人,早应该看清楚了。 可大家天天把天朝上国挂在嘴上,就是对此视而不见,装聋作哑! 而且,这些年,天朝上国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多了。 可笑! 可悲! 可叹! 其实,很多人,天天把天朝上国挂在嘴上,分明就是不自信了! …… 方孝孺沉浸在思绪中,在码头,热闹的人流中随波逐流穿梭往外走。 直到走出很远,拥挤的人流,才从四面八方瞬间散开。 叮叮叮! “让一让,让一让!” 一辆奇特马车,车夫坐在前面,拉着挂在车厢侧面的铃铛,从身边经过,将方孝孺的思绪打断。 方孝孺打量着,左侧几步距离,停下的马车。 玻璃他知道。 燕藩的商人,早已经把玻璃制品传回大明了。 不过,这是他第一次见,玻璃安装在马车上,并且,这马车好像用了很多铁! 轮毂都是铁做的,外面还包着黑漆漆的东西,也不知是什么。 车夫下车,礼貌笑着开门:“先生、夫人码头到了,车费总计五个铜板。” 一男一女先后下来。 男子穿着分体式新式衣服。 女子也是分体式衣服,一双靴子束着裤腿,几乎到了膝盖位置。 灰色的裤子,上衣灰色马甲里面,搭配一件大衣领白色衬衫。 非礼勿视! 方孝孺默念一句,视线转移到与他差不多年龄的男子身上。 女子将一个手提行李箱交到男子手中,低声叮嘱,“这次回去,动员爹娘来王爷治下吧,中原虽然是故土,可论方便,以及其他各方面,哪有咱们燕藩好,你马上就要结束村学教育工作,王爷要提拔你了,这头发为了能回大明,一直没有剪,这次带着爹娘回来后,就剪了吧,虽然王爷没下命令,燕藩官员都要剪发,但这已经是大趋势了,你们当官的还要给百姓起带头作用,且或许还会影响伱的仕途……” “好,其实我早想剪了,打理起来太不方便了,看着别人剪发后,天热,直接在凉水里随意洗一洗,我就羡慕,这不是爹娘还在中原,还得回去嘛,这回我肯定动员爹娘搬过来,要是泰山也能搬来就好了,你也不用牵肠挂肚……” 八百童生! 方孝孺听闻这对夫妇的对话,就知道,这男子,大概率是追随燕王出海的八百童生。 据悉,当初的八百童生,都被安排到村学搞教育去了。 如今看来,是要提拔了。 同时,也意味着,燕王麾下有更多有知识的人,去农村搞教育。 五六年时间,燕藩不可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。 大概率,很多是从中原跑来很多读书人吧。 大明的秀才或许不会离开大明。 毕竟,考中秀才,就等于一只脚迈入官场,已经拥有了政治优待。 到了燕藩可不承认大明的秀才功名。 更不会予以政治优待。 秀才很少愿意来燕藩,但很多科举能力比较平庸的童生、院士应该有不少,偷渡跑到燕王治下了。 “先生要坐车吗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