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众人纷纷看着朱棣。 朱棣看着蒋进忠含笑摇头。 如今的进忠,和江宁县那个喜欢搞形式主义给上面看,爱慕虚荣的蒋胖子已经完全不同了。 是一个肯实干。 同时,也更会体恤爱护百姓的好官。 但其人性境界,到底还没有完全升华。 不是余谦、海瑞那种人。 本质上,对他的忠心,在进忠心中,占着主导位置。 所以,才想把孝节定在今天。 “进忠,孝文化核心,是普罗大众千千万万人的核心,不是我一个人的,你不觉得,我们把这个普通年轻人剪发的日子,定为孝节,更能体现,孝美德的广泛性、普适性吗?” 以今天为孝节。 的确能为他留下一段美名。 可这有什么意义? 他不在乎这些。 与有关于他的美名相比。 他更希望,通过这个节日,展现孝美德的广泛性。 蒋进忠若有所思。 片刻后,点点头,“王爷,臣明白了。” 朱棣不再说话,静静让徐妙云剪发。 时间一点点流逝。 朱棣注意到,众人眼睛全都渐渐瞪大。 短发很难看? 妙云手艺不好?把我给剪丑了? 对! 这很有可能! 某刻,徐妙云停下来,用湿毛巾,认真帮朱棣擦掉脖子上的头发碎屑,仔细端详着,笑道:“好了。” 哇哦! 惊呼声传出。 朱棣循声看去。 小祈婳黑豆豆的大眼睛,十分明亮,打量着朱棣,蹦蹦跳跳,双手举着镜子,激动道:“阿爹,快看,快看,阿爹,你剪发后,太好看了!” 众人回神,都知道朱棣宠小祈婳,忍不住笑了,却也不约而同点头。 朱棣含笑瞪了眼,接过镜子,不由愣怔…… 貌似……真……挺帅的! 一身分体式新式军服,配合这一头短寸,更有精神,更有气势了! “阿爹,你别用镜子堵住,让我再看看嘛。”小祈婳急的蹦蹦跳跳。 朱棣放下镜子,伸出另一只手,按住小棉袄。 扭头,含笑看着众人,“还行吧?” ‘何止还行,简直令人耳目一新,太靓了!’ 众人笑着审视,暗暗腹语。 毛骧笑道:“王爷,今天晚上,我就让明月给我按王爷这个发型剪发,我剪发,虽说肯定不如王爷,但应该也不差。” 明月站在毛骧身边,笑着悄悄掐了毛老六一下。 哈哈…… 众人顿时一阵爽朗大笑。 随后,在众人目睹下,徐妙云又给雍鸣剪发。 在小祈婳激动喊着,阿哥好帅,阿哥好帅中,众人爽朗大笑着离开。 …… 书房。 众人离开后。 朱棣就来到书房。 毛骧也跟来了。 毛骧落座后,朱棣询问:“还没有俞靖他们的消息吗?” 毛骧失落摇头。 朱棣手指微微蜷曲。 俞靖的探险队已经离开一年多了。 按照道理,一直向南出发,应该早到澳洲了。 甚至,都应该返回了。 可这都一年多了,他现在有些后悔,让俞靖去探险了。 强行收敛思绪,转移话题:“给我总结说说,这一年内,大明、倭国、陈朝的事情。” 探险队的事情,他已经干预不了了。 只能看俞靖等人的造化了。 按照道理。 就凭那艘旗舰,海上的风浪应该能扛得住。 毛骧早有准备,从袖中拿出一道厚厚的总结折,递给朱棣同时,介绍道:“朝廷那边,我严格按照少爷的命令,没有派遣、发展军情司成员,所有的消息,都来自于迁民办事处,以及往来大明的海商商队……” “去岁一年,朝廷从山西、陕西向示范区迁民七万……” “金陵示范区的发展并不乐观,不过,收支平衡,或者略有亏损维持还没问题,随着江浙等地乡土村社渐渐建成,江浙地区的商人,开始和籍贯江浙的太子系走的很近,沈至小姑父顾学文如今在金陵十分活跃,正在寻求得到朝廷烧制水泥的技术……” “他们想私人搞?搞雇工身股制吗?”朱棣打断毛骧的话。 毛骧摇头,“少爷,这群人怎么可能搞雇工身股制,他们是看到了水泥对农田水利以及河堤修缮中,产生的巨大价值和利益,太子系江浙籍官员,正在游说太子,放开朝廷对水泥烧制的垄断,他们的理由是,如果肯容许商人烧制水泥,一定能把成本降下来,太子似乎有些意动,想要尝试一下。” …… 朱棣微微皱眉。 摇了摇头,“看着吧,大明从事工业劳动的百姓,未来会很苦!” 怎么降成本? 没有突破冶炼规模更大的高炉技术。 商人承接烧制水泥的办法,也只有一种。 那就是拼命压榨剥削工人。 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血腥剥削,一定会在大明上演! “咱们能把成本降下来,其实得益于两个方面,一个方面,技术的突破,十吨级高炉,相比一两吨的高炉,成本至少降低了三成!” “另一方面是咱们的铁矿石,烧制水泥的各种岩石,都是通过高价的丝绸等商品,从占城、南朝换取了廉价的矿石,相当于,咱们把一部分剥削,转嫁到了占城、南朝百姓身上……” 毛骧点点头。 他当然知道了。 这就是整个燕藩集体故意的。 不光为了追求经济效益。 更是为了让占城、南朝百姓对其朝廷产生排斥情绪。 这些年,这两个王朝,为了从他们这边换取满足穷奢极欲享受的东西,起先是雇佣百姓开矿。 到后来,其参与的王室、以及精英层对利润不满足。 可是压低工人的工钱。 后来更狠,直接把囚犯送去挖矿。 现在,囚犯不够,就以各种理由,按个罪名,在其国内抓青壮! 当两国有百姓起义时。 就是燕藩发兵,顺应民意,推翻两国王权统治时。 …… “我不认为,大明的商人,在掌握一两吨高炉,有利可图时,会有动力去研发更大的高炉,相较于研发的投入,通过压榨工人,降低成本,更轻松容易。” 后世不就如此吗? 只要不是生死存亡,大多数商人,都没有动力搞产业升级,技术升级。 更喜欢从雇工方面降本增效。 “同时,他们越是压榨工人,工人的创新积极性就越差,越不可能在生产实践中,产生发明创造。” 他这边工厂的工人,为什么这么喜欢搞创新,搞研究探索。 除了他的支持。 另外就是每个工人都知道,创新让工厂的效益越好,配属他们的身股,年底分红越多。 索性,父皇已经在全面推及乡土村社了。 只要大明境内,无数个农村不乱,即便压榨剥削的狠了点,朝廷政权的稳定性,应该不会被动摇。 “倭国呢?有没有一个大体统计,今年他们自己杀了多少自己人?” 这一年,倭国的情况,他一直在关注着。 不得不说,十分尖锐。 简直已经发展到不死不休的地步。 他都没想到,会如此。 倭国的精英层,不光想杀了大野五郎为首的上层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