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其实,她的确想让允熞和这个小叔子学。 来时,也的确有这个想法。 可现在情况变了。 她不想让太子爷去求燕王。 允熞也就是个普通皇孙,不需要多么有才能,只要老老实实不去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 这辈子,荣华富贵,养尊处优肯定少不了。 即便如此,回到高丽母国。 他的父王、王兄也得高高捧着。 这就足够了。 没必要让太子爷为了允熞,去对燕王低声下气。 …… 朱元璋院子外。 朱棣、朱樉一群兄弟等着。 朱樉揽着朱棣肩膀,笑问:“老四,你给我们提供的顾问团呢?答应我们的火铳、火炮呢!” 闻言,朱棡、朱橚、朱梓等人也纷纷开口。 “四哥,你可不能食言而肥啊!” “四哥,朝廷匠作监的制作速度太慢了,还要装配朝廷军队,轮到我们,真得等到猴年马月了,我们现在可就指望着四哥了,这次,我把购置的钱都带来了!” “老十一,好你个鸡贼的小子!你带钱,怎么没和兄弟们商量?” …… 朱棣瞧着众人从讨伐他,瞬间转为讨伐老十一,顿时笑了。 “放心吧,虽然这次扩编四个混成协,把储藏下来的来福铳,我都基本装备了,不过给我一两年时间,保证陆陆续续把你们所需的火铳、火炮给你们送去,你们先确定一下顺序,整编顾问团会和装备一起去,先装备,顾问团先帮你们训练。” “我看还是先从我们这些塞王开始吧。”朱樉看着弟弟们,“二哥可不是以大欺小,实在是我们最需要尽快整编,装配。” “对对对,先从我们这些北方塞王开始吧。” “二哥,你脸皮可真厚,北征之后,你们这些塞王,短时间内,还有仗可打吗?” …… “聊什么呢,聊得这么高兴?” 爽朗声从里面传来。 争论热闹的兄弟们忙转身,循声看去…… 朱元璋、马秀英、朱标带着一群家眷,联袂走出来。 “拜见父皇。” 朱棣一群兄弟给朱元璋请安后。 朱棣笑着解释,“二哥他们想从孩儿这里购置来福铳和火炮,顺便想让孩儿给他们派几个编练顾问团,他们正在争论谁先谁后。” 朱元璋看向朱樉等人,笑道:“从大到小吧。” 老二老三他们,马上要接受大批武勋心腹兵马。 趁机以编练新军的名义,直接让老四派出的顾问团整编了,就能很大程度,切割这些兵马和武勋之间的联系。 这是好事。 朱樉顿时高兴道:“父皇英明!” 哼! 朱元璋哼了声。 看向朱棣,“百官到了吗?” “到了,已经在王府外宅等着了。” “那就走吧,去你的工坊区看看。” 在朱棣陪同下,朱元璋和百官汇合后,前往工坊区。 工坊区坐落在鸡笼屿西南深处,鸡笼河谷两侧。 …… “父皇,整个工坊区沿河谷两侧,占地将近百亩,现在开发使用的大概只有五十亩左右,河谷北边主要是火药工坊,冶铁工坊、铸炮坊、铸铳坊主要集中在河谷南岸,火药坊由于安全性要求很高,而且也十分容易发生危险,所以暂时单独设置在北岸,咱们先去南岸……” 朱棣边走边给众人,先大体介绍工坊分部情况。 朱元璋等人听的认真。 大约半个时辰徒步路程后。 叮叮当当声,隐约传入耳中。 一座巨大工坊,映入众人眼帘。 朱棣指着工坊介绍:“父皇,前面是水锤坊,就是咱们在福建看过的,福建的水锤坊技术,就是照搬这里,现在水锤坊有两个区,一个区主要负责对铁胚进行各种锻造,有的直接锻造成铁皮,制作高炉,有的用来制作炮管或者铳管……” 高炉内直接练出来的生铁,太脆,延展性不够好。 烧红锻造的过程中,把生铁中,过多的碳燃烧、挤压出来。 经过锻造的铁,其实就是钢。 只不过是,被称之为锻铁罢了。 匠人们已经掌握了冶炼熟铁的办法。 就是把第一次练出来的生铁,回炉重新融化,在融化过程中,不断用风箱,往高炉内吹送空气。 熟铁好炼制。 只要重新回炉融化,不断让生铁溶液中的碳和氧气进行反应即可。 但介于生铁和熟铁之间的钢,如何在再次精炼生铁过程中,把握氧气含量,控制碳含量。 匠人们还在反复琢磨。 恐怕还得需要一段时间。 毕竟,现在匠人们连碳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也不知晓。 更别提,钢中碳含量的鉴定了。 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。 制作炮管、铳管需要韧性好,延展性,同时还具备一定强度的‘铁’。 需求催动下,匠人们根据经验,不断反复试验。 最终,凭借经验,找到制作方法。 未来,必然有人会出于好奇,去探究其中的元素,以及在冶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。 慢慢往更细微的方向研究。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。 历史上,西方的现代科技,也是由此衍生。 “另一个工作区,主要是制作水泥,水泥以熔浆的形势,从高炉内流出,随着冷却会形成类石头的块状物,需要重新进行粉碎处理……” 在朱棣的讲解中。 朱元璋一群人参观了水锤坊。 在福建他们就见过水锤。 唯一不同之处,就是这里的水锤坊,规模更大。 一个区内,就有上百个水锤。 无论是铁,还是水泥块,都要经过一个个力量大小不同的水锤捶打。 虽然十分嘈杂。 可也十分壮观! 从水锤坊出来后。 朱棣指着百步外的厂房,“父皇,前面是制作铳管和炮管的工坊。” 闻言,朱元璋不由加快脚步。 朱标等人眼中也流露出迫不及待之色。 朱棣把众人神情收入眼中,笑笑,加快脚步。 “王爷!”负责工坊的大匠等在门口,见朱棣走来,给朱元璋行礼后,带着朱元璋等人走了进去。 入门就是一排排小炉子。 朱棣介绍道:“父皇,这是坩埚炉,锻造后的铁重新融化,用来直接铸造炮管,或者定型成铁棒,等到下一道工序,钻孔制作铳管……” 朱元璋拿起旁边摆放的一摞摞铁棒,掂量了一下,目光投射到前面。 朱棣忙带着朱元璋来到立式钻孔,脚踏‘车床’。 一个壮汉坐在车床侧面,蹬着脚踏板。 一名匠人,紧盯着被固定在立式车床中间的铁棒。 尚且微微泛红的铁棒,在钻头研磨下,不停卷出一圈圈铁屑。 朱元璋看着,说道:“和你之前提供给朝廷的那种手摇式车床不同。” “嗯。”朱棣笑笑,“这是他们洪武十六年才搞出来的,基本原理差不多,就是把手摇式车床立起来,放大,匠人在制作铳管过程中,有感于,手摇力量太小,制作慢,所以才搞出这种立式脚踏车床,这种车床,一架,每天能制作三十根铳管,若非他们改进了车床,孩儿新编练的四个混成协,恐怕也无法全部装备来福铳……” 朱元璋仔细盯着两个匠人相互配合制作铳管的过程。 笑道:“等参观完工坊,就去看看你的五万陆军。” 随后,朱元璋亲自动手,踩着脚踏板,在朱棣的协助下,制作了一根铳管。 朱元璋拿着已经淬火冷却的铳管,擦着汗,转身把铳管交给朱标,笑道:“这根铳管父皇送给你了。” “儿臣谢父皇。”朱标接下后,含笑谢恩。 后面,百官纷纷狐疑对视,暗道:‘陛下此举,想要表达什么?’ 皇帝的每一个动作,都不能等闲视之。 而此举,肯定暗含深意。 只是大家一时间猜不透罢了。 朱棣看了眼朱标,笑着点点头,继续带着朱元璋在厂房内参观。 参观铸炮坊后。 要从后门出门时。 “张师傅,我认为必须建立新的度量标准,并且以十倍累进……” 经过铸炮坊后门的一个房间时,朱元璋听到里面传来的争论声,好奇停下脚步。 狐疑看向朱棣,“咱好像听到了原吉那小家伙的声音了?” 朱棣点头,“就是原吉和其他几个孩子,正在和几个大匠为了长度如何细分争论,咱们现在最小的一寸,精度太低,十分不利于作高精度的东西……” “去看看。”朱元璋来了兴趣,好奇推开门。 里面众人被推门声惊动,瞬间息声。 夏原吉等人看到是朱元璋时,忙行礼:“拜见陛下!” 朱元璋摆了摆手,看了眼摆放在旁侧,写满了东西,还配有尺子图案的黑板,笑问:“原吉,和师公说说,你们在争论什么。” 夏原吉领命后,转身,指着黑板,“师公,我们正在对一寸,进行等分,可三等分,十等分,无论是怎么分,总是无法进行再次等分……” 朱棣含笑听着。 当然不好分了。 一寸3.33厘米,越往后面分,就越发难分割。 其实,现在只要分割到毫米就满足需求了。 “我们希望重新确立一套长度标准,我们提出两种设想,一、以一根发丝的直径为度量长度的最小单位,然后以十倍的关系进行累进,这种办法的精度是足够了,可在标尺上刻画发丝的距离,现有的条件做不到……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