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济宁。 梁山县。 梁山水泊附近一个村庄宗庙内。 春晓为首一群孩子们栖身于此。 几个村民送春晓来到宗庙前,感谢道:“小苏先生,太谢谢你了,燕王教出来的学生,就是厉害!” 春晓笑道:“几位大叔,时间不早了,你们也快点回去吧,今晚我会制作好药丸,按照我交代的剂量,继续坚持服用三天,孩子们的风寒就差不多好了……” 村民再次谢过后,结伴离开。 春晓转身,就见祠堂大门走廊内,徐妙锦提着灯笼,双手环臂等着他。 春晓笑着快步迎上去。 “妙锦小姐,你还没休息?” 徐妙锦顿时不高兴,“春晓,你叫我大姐师娘,二姐小师傅,就不能叫我一声小小师傅吗?” 春晓顿时被逗笑,“你又没教过我,而且你年龄比我还小!” “那以后,能不能别叫什么妙锦小姐,叫我妙锦。” 春晓含笑点头。 徐妙锦这才笑了。 她听阿姐说,春晓他们要出来游历天下,就跟来了。 家里实在太闷了。 两个女孩子结伴往里走去。 春晓询问:“采绿她们都休息了吧?” “睡了。” 两人住一个屋子。 入内后。 徐妙锦指了指水盆,“水是热的,你抓紧时间洗洗。” 春晓也不推辞,笑着谢了声,就开始洗漱。 徐妙锦做到桌边,提笔继续写自己的游记。 边写边询问:“孩子们怎么样?和之前那些孩子的病情一样吗?” “一样,这次的风寒好像专门针对孩子们,其实,这风寒也并不难医治,可百姓穷,孩子病了,不找郎中,竟然去找那些神婆,这个村,就有一个孩子,因此而耽误了……” …… “我师傅说的对,应该对一些如风寒之类的常见病,核定药方剂量,制作成药粉、药丸之类的成品药……” 徐妙锦放下笔,好奇看去,“成品药?” 春晓把毛巾放在水盆边。 点点头。 走过去,一边整理药材,一边说道:“对,我们郎中看病,讲究一个因人因病施药,同一个方子,对待不同的病人,各种药材的药量都是不一样的,这就造成,再多的郎中,也无法兼顾这么多百姓,更何况,很多郎中也并不愿意给这些没什么钱的百姓看病。” “成品药就是药方要有疗效,但剂量是所有病人身体都能承受的均值,疗效虽然不好,但只要坚持多吃几个疗程,一样可以起到治疗的效果……” 徐妙锦默默点头。 她不懂医术。 但这番话,很容易听懂。 成品药的好处显而易见。 百姓只需要对症购买药品就行,不需要郎中号脉出诊,就不需要付诊金钱了。 一般情况,郎中的诊金钱,都比药品贵! 单独承担购买药品的费用,百姓挤一挤,也能负担。 “某种程度,就像那些骗子卖的大力丸对吗?” 春晓笑着点头,“对,当初师傅提及时,我也是这样说的,不过师傅说,那些卖大力丸的是骗子,可他们兜售那种成品假药,却有借鉴之处,我们可以推出成品真药,不过,这个剂量如何控制,需要大量实践经验……” “这次出来,你就风寒采集的各种剂量,至少应该能制作一种专治风寒的成品药了吧?”徐妙锦笑看春晓。 春晓灿烂笑着点点头。 随后。 徐妙锦帮着春晓连夜研磨药材,制作药丸。 临近子时。 二人才上床休息。 吹灯后。 徐妙锦笑问:“是不是想你家耿瑄了?担心了?” “才没有!” 春晓羞涩声响起后,立刻‘反击’,“妙锦,再过一年,你也到出嫁的年纪了吧,你会和哪位皇子联姻?” “我才不!” “为什么?” “那些皇子,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,我的夫君,必须是个英雄!” “像我师傅那样吗?” “姐夫是英雄,不过,不是我想要的那种英雄,我心目中的英雄,是那种敢为天下先的,有着崇高理想的,姐夫这人怎么说呢,有极端理想的一面,就比如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,这是种十分理想的理念,可我姐夫还有另一面,极端现实!你信不信,我姐夫如果有一天发疯,屠尽十万、百万,他都不会心慈手软……” “我师傅即便杀百万,那肯定也是该杀……” …… 万籁寂静。 两个女孩聊着聊着,渐渐沉睡。 …… 太阳初升。 万物苏醒。 三月中旬。 草原的冰雪基本已经消融。 枯黄的野草根部,已经露出嫩叶。 一片狼藉的战场。 鲜血浸染滋润着大地。 朱标伫立战马上,凝视初升的太阳。 金色光芒洒在身上,整个人沐浴着一层朦胧金辉。 汤和为首诸将,骑马伫立在朱标身后。 嗒嗒嗒…… 急促马蹄声传来。 常茂策马而来,“禀太子,已经统计完毕,昨夜设伏,我部杀敌七千!” “七千,不少了!” “可不,加上之前的十几次小规模战斗,差不多又歼灭了一万多北元军,北元有多少兵力?” …… 激动议论声响起。 朱标询问:“我们损失多少?” 常茂脸上笑容微微凝滞,接着,又笑道:“今夜我们只损失了三千人。” 诸将议论声消失。 朱标脸色沉凝,目光重新投射到战场上,穿着杂乱的北元军。 “上次大战,溃敌五万,杀敌三万七千我们才损失三千,昨天一战,北元损失七千,我们就损失了三千多人,而昨夜的北元军多是一些牧民骑兵,根本不是正规军……” 加上之前十几次小规模战斗。 歼灭北元一万多人。 己方也损失五千多人! 伤亡比例,都成二比一了! 朝廷动用了五十万精锐。 按照这个损失速度。 恐怕打到捕鱼儿海,北元方面,就能用牧民骑兵,消耗他们十万兵马! 朱标勒马转身,看向身后汤和、蓝玉、沐英、傅友德为首的诸将,“北元肯定不会因为此番损失惨重,就停止对我们后路的袭扰,我们也承担不起这种损失,而且,随着继续深入,战线拉长,也无法像现在这样,继续设伏……” “大家都说说,接下来该怎么办吧?” 汤和几人对视一眼。 汤和抱拳道:“太子,为今之计,只能在后方留下机动力迅速的骑兵,沿补给线扎营,建造一个个补给点,我们估算,最少需要在沿途滞留五万骑兵,再配合两万步军……” 朱标认真听着,默默计算。 老四带走的各卫,都是骑步混编卫。 大部分为步军。 每一卫,又有千余不等骑兵。 此番北征的十八万骑兵。 老四都留给他了。 在后方补给线上,滞留五万骑兵,守护补给线。 倒也不算太多。 且不说新军。 朝廷的步军,只要挡住北元的骑兵冲锋,都能和骑兵打硬仗。 这是过去已经证明的。 “可以,就按照这个方案安排吧!” 随着朱标统帅的主力,不断在后方补给线留下兵力。 补给线受威胁的问题,总算解决。 主力大军开始加快行军速度。 数十万大军,绵延数十里浩浩荡荡前进。 每天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战斗发生。 “太子大捷!” “报!太子大捷,歼敌三千!” “报!太子大捷!歼敌两千!” “报!太子主力,已经攻占整个好陈察哈尔!” …… 主力方面的报捷,在朱标第一次大捷,歼敌三万七千传回金陵后,捷报就开始频繁传往金陵。 在不断的捷报喜讯中。 时间很快来到六月末。 金陵百姓议论纷纷。 “太子已经攻占整个好陈察哈尔了!” “听说,若是按照这个速度,再有一个半月,就能打到捕鱼儿海了!” “燕王呢?这段时间,再也没听到有关燕王的捷报。” “是啊,怎么一点燕王的消息都没有!” …… 朱府。 天气渐渐转暖。 徐妙云开始经常带着金豆子和乌云琪格、徐妙音一起来府中花园凉亭。 这一日。 三个女子在凉亭闲聊。 徐妙音担忧道:“阿姐,这么长时间,大哥都夺取整个好陈察哈尔,怎么一点姐夫的消息也没有?” 徐妙云眼底担忧一闪而逝。 四郎偏师一路,久久没有消息。 不光她担忧。 昨天雍鸣和祈婳回家,提及,就连父皇都开始派出锦衣卫寻找四郎偏师一路的踪迹。 乌云琪格注意到徐妙云眼中忧虑,笑着宽慰:“嫂子,义兄那个人你还不了解嘛,我猜,他肯定是憋着大招呢!” 她不相信,朱粗鲁会有什么危险。 很大可能是憋着什么大招,要发起一次大战略! 大进攻! …… 皇宫。 啪! 蒋瓛硬生生挨了一折子,脸上火辣辣的,却连眉头都不敢眨一下。 朱元璋愤怒道:“咱再给你五天时间,如果再没有老四偏师一路的消息,咱就砍了你的脑袋!” …… 这章有点少,最后的战略决战马上要开始。 明天写两个六千字章,补今天的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