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整个捕鱼儿海,就有将近五十万北元精锐。 两倍多于明军! 胜算至少有六成! 若是大风天、大雨天,明朝四镇新军以及火炮发挥不出威力。 全歼明军主力的机会更大! 当然,这些不适合讲出来。 不过,他相信,除张玉。 汗帐内其他人,都明白他的意思。 果如阿鲁台判断。 脱古思帖木儿为首北元上层,脸上纷纷露出笑容。 啪啪啪…… 随即,脱古思帖木儿带头,热烈掌声响起。 战败绝望气氛,从汗帐内一扫而空。 “好!就按照阿鲁台的提议去办,同时,派人把我们后续的打算,通知辽阳王!” …… 朝廷四镇新军大捷,两日后。 三峡口。 一座建立在三峡口上的营寨拔地而起。 朱棣带着徐达、朱橚等人,登上建立在阴山一侧的营寨。 目视战场投诚的一万元军俘虏,从三峡口营寨大门出来,在一千骑兵监督下,缓缓向张北而去。 朱橚笑道:“四哥,这批俘虏,是我见过最奇葩的!” 娘的! 这批俘虏,太老实了。 这段时间,帮忙一起建设三峡口营寨。 期间,还自己剥树皮,编绳子。 起先,他还好奇,这群蒙古人编绳子做什么。 直到今天才明白。 今天这批俘虏要被送回张北,然后朝廷会派人,转送回河北。 四哥的海军,会派船来接收这些俘虏。 这是父皇早已经答应的。 四哥也早做好了接收俘虏的准备。 这群俘虏离营时,在几名千夫长的命令下,相互帮忙,自己把自己的手,用他们自己编的绳子绑起来。 一副生怕做不好,四哥不要他们的模样。 此番,是他第一次领兵打仗。 但以前他也见过俘虏。 他是第一次,见俘虏这么温顺。 尤其,还是一群草原游牧民族! 朱棣身边的年轻人闻言,都在笑。 徐达余光看看朱棣。 不是草原人变温顺了。 是在四郎面前,才会温顺。 草原人崇拜真正的强者。 洪武十一年,四郎纵横草原后,在草原人心中,四郎就是草原人心中的绝对强者。 此番北征,四郎又接连克张北,下三峡! 威名更胜! 而且,还不止于此。 他悄悄接触过带着士卒,投诚四郎的几名千夫长,询问千夫长,为何愿意做四郎部众。 当时,几名千夫长异口同声说:草原上,底层百姓不知四郎文治方面的成就,他们知道。 他们甚至都知道,福建在四郎建设中,越来越富裕,人人能吃饱饭,成为朝廷税赋大省。 陛下还要南巡。 甚至还知道,四郎在海外已经打下基业。 这几名千夫长,摆明了是认为,跟着四郎,能过好日子。 当然,前提是,四郎在草原人心中的威名! 二者缺一不可。 在众人各有所思之际。 朱棣收回视线,“泰山……” 徐达回神,看向朱棣。 朱棣抬脚,跺了跺脚下的阴山,抬手指着阴山说道:“朝廷想要真正根除草原隐患,就不能只有军事打击,纵观历史,这片土地的游牧民族,就像草,割了一茬,二三十年后,又会长出一茬……” 关于如何统治草原。 他一直有很多话想说。 只是,此番回朝,风头太盛了。 不适合说。 在三峡口建立营寨后。 泰山也在身边。 刚好可以把此事说于泰山。 让泰山在朝中提出来。 “我们中原的有效统治,就不能局限于长城之内,如果朝廷担心步子迈的太大,完全可以依托阴山,建立一条防守线,如同三峡口这些通往北方的通道,我们可以建设军事堡垒,管控起来……” 从中原北方,山西、陕西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。 迁徙一批汉民。 此番北征,从阴山以北,挑选一些温顺的,愿意效忠朝廷的小部落,迁徙到阴山以南。 “这些小部落迁徙来后,选水草肥沃的优质草场,把他们安顿下来,将这些部落民进行分割,十户为一堡,分配固定的草场,他们所需的茶叶、盐巴中原的商人提供,他们产出的牛羊马匹,贩运回中原,随着乡土村社不断扩大化,民间对牛马之类的蓄力需求会更大,中原对羊之类的肉食消耗也会越来越大……” 经济先行,稳住这些迁徙而来,温顺、且被分割的部落。 再就是文化了。 用中原文化,逐步融合草原文化。 形成一种长城外,新的中原文化。 与长城内的文化进行碰撞。 文化在碰撞中,相互吸收,最终实现发展。 “我问过丘福指挥使,他说,玉米在辽河套种植很成功,迁徙来的中原百姓,数千人不等,在一个个草原部落附近,建立土城,朝廷承诺,十年,乃至二十年不收税赋,让他们垦荒,发展农业,用十几年时间,在阴山以南,长城以北,形成一道,朝廷有效统治下的胡汉杂居区,使中原文化同化草原游牧文化……” 十年时间。 这一带,足够发展成为,一片膏腴之地了。 他曾今有幸来过这一带。 农业、畜牧业极度繁荣。 “等到了这个时候,朝廷就可以在人口密集区,成立县,在人口稀疏区,设立巡检司,将这一带,由半羁縻区,转化为统治区,都不求这一区域,能为朝廷贡献多少税赋,只要这一区域,能维持,官员、驻军的收支平衡,将其纳入有效统治,我认为都是值得。” “若是我朝,能长期执行这种,不求经济效益,前期甚至可以投入一些,只要保证后期,统治区收支平衡,五六十年之内,北方将再无游牧民族,将再无游牧文化,有的只是一种融合吸纳游牧文化,新的中原文化!” “北方隐患,将会一劳永逸,彻底根除!” 徐达等人微微张嘴,惊讶看着说到激动处。 忍不住,猛地举臂横扫,大有一副,横扫八荒的朱棣。 其实。 朱棣说的还是保守。 他预估中。 只要草原进行开发。 推行适合草原牧民,和移居草原汉民的乡土村社。 未来的草原。 绝不只是朝廷统治的收支平衡。 经济贡献,超出大明现有很多行省都完全不在话下。 草原的资源,其实一直都在浪费、空转中。 就比如牛羊马匹,以及产生的皮毛、内脏,草原人多的随便扔,无法发挥经济效益。 可只要中原百姓迁徙来。 纳入有效统治后。 商贸往来打通后。 这部分空耗,浪费掉的资源,首先就会被盘活,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。 历史上。 清末多少商人,就凭着一趟趟把草原的空耗资源带回中原,发家致富。 成为富可敌国的财东? 而他设想的打通。 会比历史清朝的往来,更加畅通。 乡土村社,若是再能配合雇工身股制。 无数人,将会从中过上富裕生活。 这片土地下。 还埋藏着优质,便于开采的铁矿、煤炭。 这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需要的黑金血脉。 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一个中原鲸吞万里的时代,已经在中原内,一个个乡土村社燃起了星星之火。 朝廷现在多准备一份。 星星之火,形成燎原之势时。 才能最大可能,鲸吞更多土地、人口等一系列资源。 即将到来的大时代,才会更加波澜壮阔,色彩鲜艳! 他现在才二十出头,应该还能向天再借四五十年吧? 大概率,是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到来。 到时候,说什么,都得回中原看一看。 当然,他设想中,波澜壮阔的大时代,首先朝廷得稳定,且能听进去他的一些谏言。 他现在,越来越不适合,在朝中多发表言论了。 这些事情。 只能靠泰山、方希直、雄英这些人去推动了。 很无奈。 但必须接受。 “乖乖!”朱梓小声嘀咕,“四哥,你的设想太大了吧,整个塞北草原的疆域面积,比咱们朝廷疆域都大吧?这……这……” 这要是按照四哥的设想。 他们老朱家鲸吞了! 老朱家的皇朝,恐怕就会成为…… “有史以来,疆域面积,最为庞大的皇朝了吧!” 朱橚含笑瞪了眼,“何止疆域面积大,都不说雇工身股制了,全面完成乡土村社,咱们老朱家就是最富饶的皇朝!” 朱棣转身,看着瞪眼惊讶的兄弟们,笑道:“你们现在都是分封各地的藩王,为了这一天,你们也应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,比如,积极在你们的封地内,一步步,踏实有序建成一个个乡土村社……” 他曾提议,让父皇支持兄弟们,像他一样,去外面发展。 也不知父皇会不会同意。 他们这一代。 得益于,老头子对他们教育问题,抓的紧。 恐怕是明王朝皇子中,整体素质,最为出色均衡的一代了。 老五、老八、老十三他们,只要肯用心,完全有能力,在自己治下推行乡土村社。 加快大明富裕繁荣进度。 将来,即便大哥削藩。 看在兄弟们给他留下这样一份基业,也应该会给兄弟们一个好归宿吧? 朱允炆逼着‘他’住猪圈。 逼死亲叔叔这种事。 至少应该不会发生了吧? 总之,只要兄弟们肯努力,力所能及,做出有利于中原发展的事实。 将来,若真不可避免削藩。 他就肯伸出援手。 也理由充足。 他们是他的兄弟。 为他的理念奔波过。 他完全有理由伸手帮忙,也必须伸手帮忙! 经过推行乡土村社实干成长起来的兄弟们,一身能力,不应被圈养起来浪费掉。 他们有能力,为华夏,在下一个千年,继续站在文明的巅峰,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。 也值得拥有更好的东西! 一个只有一城之地的藩王,算什么! “嗯!” 朱橚几人,看着朱棣有些灼热的期盼眼神,一时间,只觉血有些发热,郑重点点头。 徐达、丘福、朱能等人,把这一切看在眼里。 徐达笑道:“好,此事,我来和陛下说。” 他知道四郎如今的处境。 这样一份野心勃勃的鲸吞掘根计划。 若是由四郎提出来。 不但会震惊天下,不利于四郎想要的低调。 那些敌视四郎的人。 还会不辩计划的好坏。 为了反对四郎而反对。 “捷报!” “主力大军捷报!” 嗒嗒嗒…… 就在此时,阵阵马蹄声,伴随着呼喊声,从远处传来。 众人纷纷循声看去…… 数骑,背上插着三色令旗,冲着营寨奔冲而来。 朱棣收回视线,“走,下营寨。” 等朱棣回到营寨内帅帐时。 令兵已经在帅帐内等着了。 令兵是汤和派出的亲兵,对朱棣没敌意,常茂等人也无法影响汤和的亲兵。 令兵见到朱棣,当即起身,单膝跪地,高举信报:“禀副帅,中山侯命卑职送来主力大军捷报!” 朱棣接过捷报,拆开……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