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北征首战大捷!” “北征首战大捷!” “朝廷一战击溃三万元军,夺取张北城!” …… 八百里加急报捷的传令兵,在两天后,策马直冲通过北平城。 整个北平瞬间沸腾。 “太子北征,首战就大捷了啊!俺原先还担心太子第一次做统帅……” “这一战,应该是燕王陆军第一镇打的吧?” “对啊,俺记得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,给燕王下战书。” “怎么都没提燕王?” “陆军第一镇只有一万三千余人吧?攻城战中,竟然从三万人防守的北元军手中,夺取张北城?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军的名头,果然不是吹嘘的!” “可惜了,燕王本来应该是咱们北平之主,这份荣耀,本来应该全都属于咱们!” “哼!一群愚民,若是燕王在大明境内做一位藩王,就凭他做的那些离经叛道之事,早被圈禁了!” “对!此战就算是陆军第一镇打的,那也是在太子的指挥下!” …… 北平大街小巷热闹议论中,形成两个派别。 一派是百姓。 一派是士绅商贾。 朱樉在北平治下,推动乡土村社,触犯了很多士绅商贾的利益。 这群人到不特别恨朱樉。 也不敢。 毕竟朱樉是北平之主。 可北平利益受损的士绅商贾,十分痛恨抵触朱棣。 …… 八百里加急令兵还在快马加鞭向南奔赴。 张北大捷的消息,迅速在沿途传开。 于此同时。 张北大捷后,云集北平的数十万大军,接到出塞命令后,全数开赴关外。 整个北方,四通八达的官道上。 尽是昂首挺胸,披甲执锐,行进中的骄兵悍将。 役夫队,赶着一辆辆马车跟在后面。 军中、民夫中,都在窃窃私语议论张北大捷。 “燕王陆军第一镇太厉害了,听说,此番进攻张北,还是陆军第一镇第一次大规模实战。” “听上面将军说,陆军第一镇发挥如此好,是因太子指挥有方。” “燕王的领兵能力也很强啊,这一战,真是太子爷指挥?” “应该是吧,上面将军都这么说,就肯定没错。” “没想到,咱们太子爷的领兵能力,竟然比燕王都强,这些年,俺尽听燕王搞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,都很少听太子爷做出什么亮眼事情……” “太子爷这叫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 …… 李景隆和常茂骑马在官道旁侧,伴随大军缓缓行进。 将士们议论声蜂拥入耳,李景隆眼底担忧一闪而逝,扭头,“郑国公,我们这么做会不会出事?” 他现在才明白。 太子命人回来协助大军北上时。 常茂为何拉着他,积极请命。 原来是为了此事! 向天下宣扬捷报的传令兵,本来就是太子爷的亲兵。 东宫卫率的兄弟。 这些将士离开时,东宫卫率的将领肯定就交代过了。 要不然,沿途传达捷报的内容,也不会这般模糊。 只说‘首战大捷’、‘击溃三万元军,夺取张北’芸芸,丝毫不提有关燕王、有关陆军第一镇半个字。 民间百姓还好。 事先知道脱古思帖木儿挑战朱老四陆军第一镇。 即便是朝廷,也无法控制民间议论什么。 百姓通过事先知道约战详情,已经开始议论陆军第一镇,强无敌芸芸。 军中和民间不同。 军中更加封闭。 将士们虽然也知道,此战是陆军第一镇打的。 但常茂暗示各军将校,让各军将校统一口径,信誓旦旦,反复向将士们宣扬。 此战虽然是陆军第一镇打的。 但是太子指挥。 太子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! 事实证明。 常茂这一招很管用。 军中封闭性,再加将领在士卒心中的威望、威严。 当将领纷纷站出来,信誓旦旦,反复宣扬。 士卒果真相信,此战陆军第一镇,一群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,能打赢。 太子爷的英明指挥,产生了更大作用。 效果是很好。 可到了张北城后。 朱老四知晓,会有什么反应? 几天前,陆军第一镇进攻张北的一幕幕,历历在目。 这群冷酷的杀神闹起来,恐怕会惹出很大麻烦。 其次,太子爷呢? 太子爷会不会不高兴? 他要知道常茂干这事,说什么都不会随同回来。 虽然他也不喜朱四郎。 可彼此间,并无恩怨,他不想招惹得罪朱四郎。 常茂余光瞥视李景隆,唇角浮现笑意。 此番,他就是要拉李景隆下水! “怕什么!” 常茂含笑看着李景隆,信誓旦旦笃定道:“朱老四即便知道了,我猜他也不会闹情绪,此番北征,本来就是给太子树立绝对威望,他既然回朝,就应该很清楚这个目的。” “你觉他,为何要答应脱古思帖木儿约战?” “他就是要想要给所有人做表率,大家团结一心嘛,既然他想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,这点委屈,总应该忍吧?” …… 李景隆瞪大眼看着常茂的嘴脸。 这不是蹬鼻子上脸,得寸进尺吗? 朱老四接下战书,率领陆军第一镇打一场艰难的攻城战。 人家是做表率。 可不能看清楚人家想团结人心,就得寸进尺吧? 这么搞下去。 往后,朝廷真要遇到过不去的坎儿。 朱老四还会这么不计利益,回来帮忙吗? 他虽然打心底里,不喜朱老四,但也觉,做人不能如此。 这样做,路会越来越窄的! 常茂并未觉有什么不对,继续自顾自侃侃而谈,“至于太子爷,无非就是当着众人的面,狠狠骂我一顿罢了!” 太子爷是上位者。 难道他愿意看到,未来治下的大明军民,上上下下都尊崇朱老四?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! 这些事,太子姐夫不方便做。 为了向世人展现兄弟躬亲,也不能做。 但他可以! 抵达张北后。 姐夫最大可能,就是当着朱老四的面,狠狠责骂他一顿,表明态度罢了。 还能如何? 李景隆看着常茂,一时间,不知该说什么。 常茂此番,把太子、朱老四的反应全都考虑的十分详细。 算计也十分精明。 这番阴谋,算得上是极大利于太子。 利太子,其实就是利常家。 利整个太子系。 可怎么想都觉别扭。 常茂更多考虑中短期利益。 大明长远利益呢? 这么做,若是彻底寒了朱老四的心,对大明长远利益,会有什么影响? 他无法判断。 此举到底是利大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。 …… 四日后。 捷报还在快马加鞭赶往金陵时。 数十万民夫,随同数十万北征大军,抵达张北城。 朱标,朱棣带着将领们,在张北城城头迎接北上集结的将士。 数十万大军,一队队在城外列阵而立。 “首战大捷,太子威武!” “太子威武!” “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 …… 某刻,阵列中有士卒轻声呼喊,不到半柱香时间,数十万人的山呼千岁声,凝聚成一股声浪,冲霄而起。 朱标微微愣怔。 随即,向城下阵列方向招手示意。 山呼声顿时更加热烈。 李景隆瞪大眼,惊诧扭头。 底层士卒也太好糊弄了吧? 竟然真的相信,此战是太子英明神武指挥的结果? 视线看向常茂。 常茂满脸得意笑道,“别这么看我,这可不是我安排的,都是将士们发自内心,自发的!” 李景隆挤出一丝笑容。 眼底担忧一闪而逝。 抬头,寻找朱棣身影。 只见朱棣站在朱标身边,正和朱樉等皇子不知说着什么。 谈笑风生。 似乎并未因此而恼怒。 是顾全大局? 城府深? 还是根本不在乎? 他无法判断。 …… 人群边缘。 汤和与徐达站在一起,见徐达视线从朱棣身上收回,脸色微黑。 哎! 默默叹了口气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“肯定是下面人擅自做主。” 哼! 徐达微哼,余光瞥视汤和,“二哥,这样会寒了人心的,你看看谭渊为首陆军第一镇将领!” 汤和余光看去。 谭渊、张武等出身丘福卫的将领,和丘福、朱能等人站在一起。 虽然没有露出恼怒之色。 可满脸肃然,看不到一丝笑意。 徐达继续低语道:“四郎可以不介意,可他是东番之主,陆军第一镇最高统帅,他现在为朝廷考虑的同时,也要为自己麾下的兄弟、百姓考虑,二哥,你说今后朝廷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,四郎还能不计较个人利益回来帮忙吗?” 即便四郎傻乎乎愿意。 也得考虑下面兄弟愿不愿意! 这就好比一个男人成家立业。 就不能像未成家时,只考虑父母的感受。 还得考虑妻儿的感受。 太子系这些人,为了中短期的利益,已经把四郎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上了。 汤和默默叹了口气。 其实,刚才安慰老三时。 他就已经明白。 此番北征,恐怕是老四最后一次为朝廷出力了! 一场欢迎盛会,军中上层,所有人表面都喜笑颜开。 可内心却各有所思。 数十万大军有序向着已经建好的大营驶去。 朱标率领所有指挥使以上将领,折返城内临时设立的帅府。 将领落座,数百人,济济一堂。 朱标目光环视诸将,说道:“张北已经攻克,此番召集伱们军议,就是议一议,接下来该如何打。” 诸将相互对视,交头接耳,小声讨论。 朱标耐心等着。 他第一次,统领指挥数十万兵马,临行前,父皇就说过,要多听听各级将领的意见。 并且,二叔、三叔虽然不直接统兵。 但被父皇派到他身边,参谋军事。 朱棣坐在左侧首位,比徐达、汤和的位置都高,看了眼众人,当即起身。 动作惊动所有人。 前前后后,数百双眼睛,唰一下投射到朱棣身上。 朱棣抱拳笑道:“大哥,我有点想法,我来抛砖引玉如何?” 朱标含笑点头。 老四谦虚了。 要说战争理念。 在座诸将。 恐怕也就实战经验十分丰富的二叔、三叔能和老四相比。 朱棣得到首肯,转身,径直走到挂在左侧的草原全图前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