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御书房。 朱元璋站在窗口。 宫女太监们看看窗口,又看看御座方向。 雄英、高炽两人站在御座前,看着一道道折子。 小声议论后,兄弟二人执笔在折子上写下批注。 宫女、太监们看着暗暗啧舌。 皇爷让太孙御批奏章也就罢了。 竟然让燕世子也参与御批奏章。 也就是皇爷给大伙儿下了封口令。 若是传到朝堂,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。 不过,御书房人来人往,这种事又能瞒得过几时? 皇爷对燕世子雍鸣,真的好的有些过分了,对待燕世子,完全如同对待太孙。 太孙是大明第三代继承人。 按照民间传统,就是长房嫡枝长孙,怎么对待都不为过。 燕世子呢? 皇爷为何如此? 恐怕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燕王。 燕世子能得到皇爷如此宠爱,除了燕世子本身优秀,更大原因,应该是燕王这位父亲,给燕世子挣下的吧? 也不知,燕世子如今小小年纪。 能不能明白,他父亲到底给他,挣下了多么大的殊荣。 嗒嗒嗒…… 脚步声从御书房外传来。 站在两侧的宫女思绪被打断,循着声音,扭头看去…… 刘伯温拄着拐杖来到殿门外。 下意识顺着殿门向里瞟了眼。 瞬间愣怔。 忙低头,“臣刘伯温求见陛下。” 正在帮朱元璋批示奏折的朱雄英、朱高炽闻声抬头。 朱高炽忙从蹬着的小凳子上下来,站到一旁。 朱雄英拉了一把。 高炽缩了缩手,笑着回复雄英。 刘伯温虽然低着头,却在偷偷观察。 视力有些不好。 可高炽第一时间站到御案旁边的动作,还是看到了,不由微不可察点点头。 两小家伙的整个反应过程,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。 朱元璋转身,恰巧看到高炽乖巧站在一旁,雄英伸手拉,高炽笑着回应同时,缩手的动作。 朱元璋唇角笑意一闪而逝。 ‘老四和妙云,把高炽教的很好!’ 他也只能管三代人的事情了。 恐怕,是看不到,雄英和高炽生儿育女,教导不了老四这一脉,和标儿这一脉的第四代孩子了。 两脉后代的路如何走。 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智慧了。 想到这里,朱元璋收敛思绪,“进来。” 刘伯温提步入内,看了眼两个小家伙,转身来到朱元璋身侧,微微躬身,拿出一道折子:“陛下,这是这几日,六部官员递上来,关于北征胜利之后,如何对待草原建议的汇总……” 哼! 朱元璋微哼,打断刘伯温的话,“北征才刚刚开始,他们就想着,战后如何对待草原?是不是太狂妄了点?” 乐观、有自信是好事。 可官员们表现出的狂妄,让他十分不安。 老四担任督办检校时,就对朝堂、军中、民间表现出的盲目乐观、过头自信,导致的散漫懈怠很不满。 为此,借着倒卖军粮的契机。 不惜以铁血手腕,狠辣杀了好几家,数百颗血淋淋的脑袋。 才遏制住这种风气。 老四才离开多久? 才刚刚和草原在张北进行兵力接触,这群人就搞出一个,战后对待草原,好大喜功的条陈? 万一达不到他们现在夸夸其谈的预期。 到时朝廷如何收场? 什么时候,大明上上下下竟然如此浮躁了! “陛下,大家预测张北之战的捷报,很快就会传回金陵了,所以情绪高涨……” 刘伯温的声音传入耳中。 朱元璋先是微微皱眉。 下一秒,眼睛寒冷一闪而逝,骤然转身看着刘伯温。 刘伯温轻轻点头,然后低头避开朱元璋冰冷视线,不语。 陛下很明显,意识到了。 朝中很多人,一方面不看好燕王与北元的张北约战。 甚至,在默默祈祷,恨不得燕王战死于张北。 可这些人又怕燕王率领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陆军第一镇,真的一战打下张北。 捷报传回金陵,燕王的声望必然高涨。 所以才紧急炮制出这样一份,夸夸其谈,战后如何对待草原的折子。 目的嘛。 很简单。 一旦陆军第一镇在张北大胜的捷报传回来,就把这份折子中内容抛出去。 吸引百姓注意力转移。 尽可能削弱燕王张北大胜的声望。 曾今,有一段时间,朝中上下,默契抬高燕王声望,试图捧杀燕王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。 这群人感到害怕。 如今,开始想尽办法,限制燕王在大明的声望。 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? 其实捧杀计之所以失败。 来源于两方面。 其一、太子的战略定力,换作历史上的储君,恐怕早失去战略定力了。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。 汉朝最贤良的太子刘据。 唐朝的隐太子李建成。 以及太宗立的太子李承乾。 …… 当然,也有表现好的。 比如曹魏政权的曹丕。 本朝太子,战略定力方面,做的比曹丕还要优秀。 其二、也是最主要的。 燕王的声望,都来自于实打实的功绩。 没有半分水分。 没有水分的功绩,形成的声望,根基扎实,就很难倒塌。 捧可以。 杀却难。 即便是太子,没有战略定力,想要攻讦这样的燕王,其实也很难找到突破口。 …… 朱元璋经刘伯温提醒,意识到群臣的小算盘后,脸色更加难堪。 朝堂如此? 前线大军中呢? “雄英、雍鸣。”朱元璋含笑招了招手。 朱雄英带着朱高炽,小跑来到朱元璋面前。 朱元璋伸手揉了揉两小家伙脑袋,笑道:“你们出去玩吧。” 到底是孩子。 得到奉旨去玩的命令后,两孩子高兴请安,一溜烟小跑消失。 朱元璋含笑看着,直到两小家伙消失在视线中,脸上笑容渐渐变冷,摆了摆手。 宫女太监得到示意,忙退下。 朱元璋转身往御座走去,边走边说:“你刚才看到咱让雄英和雍鸣一起御批折子,一定很吃惊对吧?” “咱就是想培养他们兄弟亲亲相爱,同时,雍鸣也需要掌握这些能力,老四将来在外的基业,肯定小不了,以外来力量,统御一群异域之民,雍鸣需要更优秀的能力!” …… 话中,朱元璋落座,拿起御案上,兄弟二人商量后,批示的折子,看着上面朱笔留下的字迹。 笑笑。 放下折子。 话锋一转,冷冷道:“咱想让老四一脉和标儿一脉能把这份手足之情传承下去,老四现在在前线,为了团结人心,做表率,带领第一镇,一群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将士,冒险攻打张北城……” 如果有可能的话。 他相信。 老四更愿意,让陆军第一镇慢慢熟悉实战,从小规模的战斗开始,不断历练进步。 而非现在这种,第一次大规模实战。 就是战争中最难的攻城战! 野战,对于陆军第一镇这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军而言,都比攻城战更好! 可老四没得选! 张北约战的消息刚传回来时。 他还没有意识到。 直到刚才,他才意识到。 恐怕前线人心也不齐。 老四接下脱古思帖木儿的约战,就是给前方各军做表率。 有人想削弱老四的陆军第一镇。 老四就告诉他们,此战,他不怕吃亏! 啪! 朱元璋说着,猛地拍打御案,“前线和朝堂这些人,厚颜无耻!陆军第一镇不是大明的军队!是老四的私兵!几乎没花朝廷一个铜钱!” ……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盛怒。 默默叹了口气。 待朱元璋宣泄愤怒后,拱手委婉谏言,“陛下,前线有太子为主帅,燕王为副帅,臣相信,以两位殿下的智慧,一定能妥善解决问题……” 朱元璋看了眼刘伯温。 他知道,刘伯温是谏言。 大战已经开始。 现在不宜对前线做些什么。 “这道折子中,建言献策的官员……”朱元璋拿起刘伯温刚才带来的折子,点了点,冷冷道:“你回去后,把这些人的官服给咱扒了,赶出六部!朝廷不需要这种,只会夸夸其谈的蠢货!” “另外,严告所有官员,大战期间,一切消息,以前方为准,任何人擅自发表有关战争的言论,严惩不贷!” “臣遵旨!” 刘伯温领命后。 匆匆离开。 朱元璋目视刘伯温离去背影。 起身,再次踱步来到窗口,盯着北方,眼中蓄满忧虑之色,轻声嘀咕:“老四,或许……” 或许他就不应该让老四回来。 他想着让老四,帮扶他大哥,漂漂亮亮打好这一仗。 想着,让老四带带兄弟们。 可似乎,唯独忽略了替老四考虑! 不同于标儿。 他自己都很清楚。 对标儿的爱。 是因为,一个父亲对长子的爱。 这种父爱,没有任何缘由。 是人与生俱来的舔犊之情。 孩子这么多,他这么忙。 这份父爱,也只能给最寄予厚望的长子。 对老四他们,他更多只是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。 老四在他心中地位不断变重要。 首先是因为,他看明白,老四对储君之位真的没任何想法。 内疚,再加老四的能力。 让他越来越重视这个儿子。 哪怕外人私下都在议论。 老四在他心中的位置,和标儿已经等同。 这话也没说错。 不过,其实一直以来,还是有一些区别的。 老四因能力等同。 标儿是因喜爱而等同。 他对标儿,是一种数十年,倾注一生心血的喜爱。 就好像,他为之奋斗的大明江山事业一样。 倾注了他一生心血。 “伱想飞就飞吧,只要你这次平平安安回来,爹再也不会阻拦你飞了!” …… 远在张北的朱棣。 并不知,朱元璋此时此刻的变化。 呜呜呜…… 号角声,绵延不绝响彻天地间。 嗒嗒嗒…… 整齐的步点声,相隔四五里,城头的元兵仿佛已经清晰可闻。 “快!” “把火烧旺,准备金汁!” “滚石、圆木都准备好!” …… 城头到处都是跑动的人影,以及呼喊声。 脱古思帖木儿带着众人旁观纳哈出指挥守城。 马哈木等年轻雄主,全都默默学习着。 整个草原。 最善中原守城、攻城战的一批老人,基本已经死绝了。 即便有幸存者,也分散在各军中。 他们麾下,更擅长野战。 至少,这类守城战。 整个草原,恐怕也就纳哈出从辽东撤出来的兵马,还可以系统性完成。 “炮兵!陆军第一镇的炮兵!” 有人突然高呼,打断马哈木等人观摩学习,视线转移,往城外看去。 明四皇子陆军第一镇炮营士卒,牵引着战马,拖拽着炮车,从阵列后方有序冲出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