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可农民自身也有很大缺陷,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,而乡土村社想要挽留人才,施行雇工身股制是最好的办法……” 当十几年后。 越来越多乡土村社,为谋求更大利益,主动搞雇工身股制时。 支持雇工身股制的百姓,就更愿意去乡土村社控制的商铺、商号消费。 这种不对称竞争,必然迫使部分聪明的商贾被迫改革。 “乡土村社是撬动大明均富、共富,迫使商贾豪强,捏着鼻子,进行自我改造的一把钥匙,父皇只要给乡土村社开个口子,只要坚定不移,培育乡土村社……” 这条鲶鱼,一定会逼着已经处于食物链顶层的肉食者,做出改变。 不改变都不行! 这比直接的施政命令,更温和一些。 反对力量也更小一些。 只是,可能时间长一点。 他估摸着,乡土村社倒逼商贾豪强,至少还需要十几年时间。 朱元璋笑了,心情格外舒爽。 他猜测,土桥村联合其他村庄,对外开拓,搞雇工身股制,也是老四的主意! 根据锦衣卫汇报。 金陵有些村庄,也亦步亦趋,效仿土桥村这样做了。 这颗种子,老四已经给大明种下了。 “爹想废除宰相制,你对此有什么看法,北征后,你的功劳足够担任宰相了,顶替汪广洋,与刘基一同,协助爹,完成废除相制如何?” 本来,他直接告知老四就行了。 可现在,他更想听听,老四对废除相制的想法。 朱棣微微诧异。 倒不是因废除相制。 而是老头子征询,他对此事的看法。 “父皇,儿臣其实……并不赞同废除相制。”朱棣略微犹豫,还是实话实说。 这般推心置腹,逆着老头子心思说话。 他也有顾虑。 他现在,其实并不想过多插手大明内部的事情。 “首先,儿臣北征之后,会尽可能马上走,百姓连支持儿臣做储君这种言论苗头都出现了,儿臣并不想太多掺和大明事务。” 朱元璋瞬间瞪眼。 可想到,这个混账,难得跟他这么毫无保留,掏心窝说话。 强忍气恼,询问:“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!” 形势所迫。 老四飞走的速度,越来越快了。 这让人心里憋得难受! 他这一辈子,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,本以为心硬如铁了。 没想到,这个混账却成了他的软肋。 朱棣略微沉吟,“父皇,你可以每天批示奏折十几个小时,大哥可以,乃至雄英也可以,可后世子孙呢?父皇不会觉得,他们也都可以这般勤政吧?” 朱棣瞥了眼朱元璋。 “你那是什么眼神!”朱元璋顿时‘气急败坏’。 他竟然从混账老四眼中,看到了对他的笑话! 对,这混账在笑话他! 他勤政难道不好吗? ‘鲁莽了!’ 朱棣摸着鼻尖,讪笑,忙转移话题,“反正,若是换成我,我肯定受不了,一天七八个时辰,盯着一堆,满篇之乎者也的奏章……” …… “后世子孙,不知创业艰难,他们能每天,花三四个时辰,安安稳稳坐下来,批示奏章,处理朝政,就足够对得起你这位创业老祖宗了,千万别对后世子孙,抱有太大期许……” …… 朱元璋听着,微微点头。 老四说的悲观。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,就是如此。 而且,后世子孙也未必能像他和老四这般手腕高明。 一些事情,真的全都交给他们圣裁独断。 恐怕,他们未必能正确处理好。 “那你说说,不废相制,如何制衡宰相?你应当清楚,相权太过于庞大了。” “很简单啊,把六部尚书,全部提拔为宰相,左右相之外,六部尚书也入相,左右相对六部尚书有领导权,但六部尚书也是品级相同的宰相,有权利参与决策,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……” 其实就是内阁。 内阁人多了。 权力分散。 就更容易制衡了。 同时,左右相虽然是内阁顶级上司,因为不掌握执行权,想要做事,还得更多依靠皇权。 可千万别像历史,搞什么司礼监,太监干政了。 这群太监。 完全就是皇帝家奴。 除了极个别品性好的,大多数太监,根本不在乎什么名声,做事情,带入家奴身份,只考虑让皇帝开心。 破坏力太大了。 皇帝心腹,还是由门下省,一群正常人官员担任更好。 其实,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天下,一种权力分配比较均衡的政体框架。 再此基础上微调一下,稍微加强中枢集权就行了。 任何事情,最怕从一个极端,走向另一个极端。 就像张真人说的,太极,最不稳定的,恰恰是两个极点。 “父皇,废除相制,是剥夺权力,这个阻力很大,与之相反,扩充宰相对皇权而言,这是对相权的分散,可对百官而言,这是赋权,支持者,响应者会很多,若父皇废除相制,恐怕有儿臣和刘伯温压着,朝堂也会风起云涌,可如果父皇扩充宰相名额,除了宰相心里膈应,百官恐怕十分激动,毕竟,谁都想坐一坐百官凤首,如今,内阁八位宰相,机会多了很多……” 朱元璋又好气又好笑看着朱棣。 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儿子。 脑子里全是些‘歪门邪道’! 做事情,总能从一些出其不意,刁钻角度切入。 身股制。 他觉得,大明体量太大。 直接一纸命令施政,反对者众。 他就把乡土村社作为切入口。 从乡土村社村庄,缺乏人才的实际困难,引导乡土村社主动搞雇工身股制。 倒逼其他商贾豪强跟进。 相权严重挤压威胁皇权。 正常思维,肯定首先想到废相。 混账不! 他反其道而行,刁钻扩充宰相名额,分散宰相权力。 “行了,你说的这些,咱会认真考虑,滚吧!” 朱棣笑着起身,拱了拱手,转身就走。 吱…… “老四!” 刚拉开门,身后传来喊声。 朱棣刚准备转身,朱元璋后续声音传来,“记住,无论你走到哪儿,遇到什么难事,你都是咱最优秀的儿子,咱也是你爹,只要爹和你娘活着,无论你遇到多大困难,大明永远是你的家!” 朱棣唇角浮现笑意。 没回头。 含笑拉开御书房门,大踏步离开。 朱元璋目视朱棣离开的挺拔背影,眼睛不由有些微红。 这个儿子,终究要飞走了! 他想喊住。 可喊住。 他如何安置这个最优秀的儿子? …… 咱最优秀的儿子? 爹娘活着,大明永远是你的家! 蒋瓛低头站在门外。 他没听到,御书房门打开前,皇帝和朱四郎到底说了什么悄悄话。 恐怕,这些话,会永远尘封。 可…… 朱四郎开门时,皇帝说的这几句话。 也足够令人翻江倒海了。 ‘朱四郎,在皇帝心中的分量,到底多重了?’ …… “蒋瓛!” 朱元璋声音传出,打断蒋瓛思绪。 蒋瓛忙快步走入。 当天。 朱元璋对外发声,全面解释了特别行省、福建模式。 同时,给愿意搞雇工身股制的,开了一个口子。 对百官吹风,朝廷对此,不鼓励、不支持、但也绝不容许设置任何障碍为难。 消息传开。 百姓情绪迅速趋于缓和。 不过,金陵精英层对此却十分不满。 有资格的人,径直跑到东宫打听消息。 没资格的,情绪激动议论。 “我就知道,朱四郎回朝准没好事,看吧!” “他朱四郎处处树敌,不会有好下场!” “最好北征出点事情!他可是让整个草原都灰头土脸!” “陛下南巡,咱们一定要去福建看看,必须知己知彼!” …… 朱棣出宫后,就被朱樉等人拉去喝酒。 这群兄弟都希望,等北征后,能和他借几个人,帮忙整编藩王卫,同时还提出,向鸡笼屿火器工坊购买火器。 兄弟们闹腾喝了一下午。 朱棣被缠的无奈,一一答应众人请求后,才被众兄弟放过。 一群人,浩浩荡荡送朱棣回府。 然后高高兴兴一哄而散。 引得整个朱紫巷为之侧目。 …… 朱棣有些微微酣醉,来到寝殿时。 恰巧遇到乌云琪格从里面走出来。 乌云琪格微微愣怔,随即笑盈盈一福,“见过义兄!” 朱棣唇角狠狠抽抽,严肃点点头,说道:“既然是我和妙云的义妹,就得承担起义妹的责任和义务,听说,你侄子,噢,就是金豆子,特别喜欢你,明年等他断奶,你就帮我和你嫂子看孩子。” 话罢。 朱棣大踏步走了进去。 轰隆! 乌云琪格如遭雷劈。 责任? 义务? 谁家的规矩? 姑姑就得给兄长嫂子看孩子? 朱粗鲁还能不能要点脸? 乌云琪格好不容易回神,下意识转身,可已经看不到朱棣的影子了。 “算了,算了,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,我这辈子,遇到朱粗鲁,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!” 乌云琪格小声嘀咕着,自我安慰,转身气呼呼离开。 …… 寝殿内。 徐妙云一边用湿毛巾给朱棣擦脸醒酒,一边笑道:“你真是一点亏都不能吃!” 朱棣任由徐妙云帮着擦脸,笑道:“谁说我不能吃亏,吃亏是福,今天我就吃亏了。” 徐妙云笑笑。 她当然知道四郎口中所说,今天吃亏的意思。 外面百姓情绪安稳。 金陵上层把父皇给雇工身股制开口子的模棱两可态度,归咎于四郎身上。 毕竟,四郎和父皇御书房密谈,紧接着,父皇就对外发声。 明眼人,很容易就能猜到,这是四郎所为。 其实,这件事,即便没有此番百姓舆情。 四郎也会做。 做此事,为大明雇工身股制开了一个口子。 同时,如今,恐怕很多上层精英,都成了大哥的坚定支持者。 毕竟,大哥对雇工身股制依旧没有任何表态,坚持之前的反对态度。 徐妙云看着朱棣,眼中心疼一闪而逝。 明明四郎的才能,足可以将整个大明操控于鼓掌间,尽情施展。 可现在,却不得不远走他乡。 还得给大哥抬轿子,继续释放善意。 希望,这些善意,可以在父皇、母后百年之后,成为兄弟情谊延续的纽带。 希望……大哥能明白,四郎这份良苦用心吧…… 朱棣笑着,一把把人抱起。 徐妙云双腿下意识盘主朱棣的腰。 朱棣笑道:“大明的舞台太小,掣肘也太多,做事还得顾忌坛坛罐罐,怎么能和外面相比,你应该替我高兴,而不是心疼我。”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。 询问:“咱们什么时候回村?” “再等等,等你身体再好点,先让东旭他们回村准备着,等他们成婚临近,你也出月子了,咱们再回去,我手头上,还有点事情没处理完。” …… 在此期间。 朱棣送俞靖折返东番。 丘福、朱能也在海军动身返航当日,借口参观海军战船。 有了和朱棣单独说话的机会。 船舱。 “老四,我们想去投奔你,可汤总兵想让我们留下来……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