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诸皇子、武将纷纷附和朱棡。 朱元璋周遭冰冷气息才渐渐消融。 朱元璋笑着点头,大声道:“朱棣,上城头来见咱,东宫卫率、京营新军标统以上将领,一同上来!” 朱棣对谭渊点了点头。 翻身下马。 片刻后,随蓝玉等人来到城头。 数百双眼睛,齐齐落在朱棣身上。 有欣赏、有敬畏、有畏缩…… 朱樉迫不及待笑问:“老四,快说说,伱们刚才那个劈铳的动作什么时候训练的,训练了多久,刚才,这位大人,可是质疑你对朝廷有所保留!” 朱樉说着,抬手直指质疑者。 质疑的文官,见朱棣看来,不敢直视,低头慌乱道:“秦王,下官不是这个意思……” 哼! 朱元璋微哼。 废物! 敢质疑,竟然连在老四面前承认的勇气都没。 当然,主要是他家这个混球老四,现在威压太大了。 朱元璋含笑看向朱棣,“说说,你们这个科目,训练了多久?” 朱棣笑道:“父皇,这个科目是昨天下午才临时加练的。” “什么!” 蓝玉瞬间瞪大眼,惊呼。 这怎么可能? 他没猜忌,朱老四对朝廷有所保留。 但他判断,劈铳式这么难得动作,即便是陆军第一镇,也至少训练了半年,甚至更久。 可现在,朱老四却说,昨天下午加练? 这怎么可能! “燕王,你们真的只训练了半天,就能把这么难的动作,做到如此标准程度?” 蓝玉难以置信,眼巴巴看着朱棣。 朱元璋、马秀英、汤和、耿炳文、朱标、朱樉…… 所有人,齐齐看向朱棣。 有惊讶,更多是不信!质疑! 朱棣含笑点头,指着最左侧,举着大明龙旗的孩子方阵,“真是昨天下午加练的,我也是临时想起,孩子们不服气,也训练了,不过他们平日忙于学习,训练不足,做不到,所以,今天他们这个小方阵只能遗憾放弃。” 不信、质疑更多转为震惊。 孩子们的方阵中。 有太孙! 朱四郎没道理撒谎! “怪不得雄英昨晚回东宫,陪我吃饭时,唉声叹息,满脸遗憾……” 常氏笑着摇头。 终于明白原因了。 昨天她询问。 臭小子只是摇头唉声叹息说了句:“娘,别问了,问都是泪!” 当时她被臭小子,跟老四学的这些奇奇怪怪说话方式逗笑了,见臭小子还能和她开玩笑,就没多问。 毕竟,长大的男孩子,都有自己的秘密。 没想到,是因为此事。 太子妃作证,这回,再无人怀疑了。 一道道视线,怀着惊讶,落在朱棣身上。 想不通,为何如此高难度动作,陆军第一镇仅用一个下午加练,就能做的如此好。 文臣们,不熟悉军伍的人不明白。 可为将者很快就明白了。 “陛下。”蓝玉抱拳躬身,“朝廷新军在训练上,和陆军第一镇差太多了,陆军第一镇仅用一下午就做到这个高难度动作,反映了陆军第一镇训练的十分扎实!” 劈铳的动作,的确难度很高。 可其实只要训练扎实。 就并不难。 说到底,主要还是考验,行进中,上万人如一人的令行禁止。 陆军第一镇一下午加练就做到。 反映了日常训练中,陆军第一镇底子十分扎实,早已做到了,上万人如一人! 朱棣看向蓝玉。 蓝玉还真没说错。 虽然没有实战,但谭渊等人,一直在为实战做准备。 每天天蒙蒙亮开始,一直训练到日落。 无论刮风下雨,从未中断。 数年如一日的训练,才有了今天短短片刻的辉煌! 朱元璋点点头,含笑看向朱棣,拍拍朱棣肩膀,“爹此刻,对你们陆军第一镇北征,更加期许了。” 他真的,想看看这支军队,拉到战场上的表现。 “老四,你们这种军服成本多少?实战中,如何确保防护?”朱标的话题,转移了众人思绪。 朱棣微微诧异。 雄英有全套陆军军服和装备,大哥就没了解过? 朱棣压下心中思绪,笑答:“我们这种劳动布,都是乡土村社建成后,交给乡土村社村庄做的……” 朱棣展示中。 朱元璋等人伸手摸朱棣军服布料。 “这种布很便宜,给将士们做一身这样的衣服,加上我们新配置的防弹护甲,总共也就一两半银子。” 朱棣说着,解开扣子,露出白内衬外,用棉绳串联的前后两块,紧紧贴身的防弹护甲。 咚咚…… 朱元璋用手指轻轻敲击,微微挑眉,“纸甲?” “父皇英明!”朱棣笑着送上一计马屁。 朱元璋忍笑瞪了眼,“好好说话!” 朱棣笑着介绍,“不是单纯的纸甲,单纯的纸甲防刀砍还行,可防火铳弹丸的能力就十分弱,我们鸡笼屿的匠人,花费了很大功夫,想到了在纸甲中,加入丝绢,这块胸甲中,有二十层丝绢……” 在纸甲中,加丝绢用来防弹。 这可不是他的意思。 他倒是知道,后世的防弹衣中,就有用多层丝绸来缓减子弹的威力。 迫使子弹,击中防弹衣后,困束在丝绸中。 弹丸无法直接对身体脆弱器官造成伤害。 可他当时认为,这样的后世工艺,这个时代肯定做不成。 他只是交代匠人研究护甲,提的要求就是尽可能轻便。 没想到,一群匠人竟然想到,在纸甲中增加丝绢。 其实,历朝历代的纸甲制作过程中,本来就有丝绢,只是层数少罢了。 “这种纸甲,轻便,防弹、防刀砍性能,比铁甲、锁子甲也不差,最主要,节省铁,更多铁就能用于造火铳、火炮、农具。” “老四,丝绢不便宜吧?你们确定,军服加纸甲,一两半银子,就能装备一名将士?”汤和有些不信。 朝廷给将士置办一身行头,都不止一两半银子。 单单那一身红袄,就将近半两银子。 再加上护甲,一两半连本钱都不够。 朱棣笑了,“二叔,朝廷的采购成本,本身就比乡土村社要高,我们采购棉花,分包给百姓,百姓利用农闲或者闲暇时间去纺织劳动布,劳动布用棉花多,但纺织工艺更加简单,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节约成本,提前一年,向多个适合种棉花的乡土村社下订单,棉花采购成本可以更低……” 没有了中间商,再加农村的劳动力便宜。 即便赚的少一点。 只要能够补贴家用。 百姓都愿意干。 这就是乡土村社的威力。 “至于丝织品,二叔可能不知道,这玩意儿在福建的价格,已经低于棉布了……” 提及丝织品,朱棣脸上笑意更浓。 福建乡土村社建设过程中,他就让叶茂,把福建归属朝廷的山林,按照村划拨出一部分,准许百姓种植各种经济林。 桑树、柿子树、果树之类的。 福建多山。 大部分村子如今都种植桑树,养蚕缫丝纺纱。 或许这些乡土村社纺织的丝织品,品质不够优良。 但胜在数量足够庞大。 这两年,廉价的丝绸,每年都要往海外运送至少两百艘船! 若非通过海贸往外输送。 福建廉价丝织品,早已经冲击了大明丝绸市场。 未来,大明百姓想穿丝绸制成的平价衣服,并不遥远。 “相比棉花种植,百姓养蚕缫丝的成本更加低廉!” 朱樉、朱棡对视一眼,唇角抽抽,能不低廉吗! 百姓种植桑树使用的土地是朝廷山林。 土地成本为零。 蚕苗可以自己每年保留。 除了体力,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! “老四,福建现在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?到底多富裕?”朱棡忍不住询问。 众人齐齐看向朱棣。 这一刻,所有人都迫不及待,想去福建看看。 这可把朱棣给问住了。 朱棣偷偷看了眼朱元璋,讪笑道:“最近一年,我已经没怎么关注福建百姓的具体生活状况了……” 去年年终,他视察福建各地村庄。 专门选了几个自然条件最恶劣,最穷的村子。 这些村子,百姓都能吃上一口玉米窝窝头饱饭后。 今年,他就没有再关注。 这证明,福建的乡土村社基础模板已经完成。 接下来,如何发展,就是完全利用经济行为,宏观调控,以及百姓自行发挥创造力了。 他不可能,给百姓当一辈子保姆。 这种不撒手的行为,也不利于百姓在新形势下迅速成长。 而且,他刻意放松对福建的关注。 就是想看看,福建上至官府,下至百姓,会如何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发展。 一个孩子要成长。 大人就要放开护着的双手。 “好了,等福建布政使叶茂回来,你们再打听吧。”朱元璋结束了众人对朱棣的质询。 话罢,深深看了眼朱棣。 他现在,愈发想快点去福建看看。 不过,再迫切,也只能等北征结束。 叶茂回朝述职,倒是可以从侧面,更多了解一些福建具体情况。 朱元璋看向朱棣、蓝玉等人,“接下来就是对抗演练,朝廷规划了三条行军路线,你们三支新军抽签决定走哪一条,率先抵达溧水县的一支……” “在你们行军的整个过程中,朝廷将派出评判小组,监督你们,同时,记录你们沿途表现……” …… 随后,朱棣、蓝玉、王佐分别抽签。 汤和、丘福、朱能率领朝廷派出的评判小组,跟随陆军第一镇行军。 完成布置后。 朱棣三人,分别率领本部兵马,有序撤出金陵城。 “哎,俺想去看对抗演练。” “这么远的路程……” “你们说,哪支新军能在对抗演练中拔得头筹?” “肯定是陆军第一镇,陆军第一镇今天的表现,太震撼了!” “未必,太子卫率和京营新军,可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。” …… 百姓热闹议论着,久久不愿散去。 娜仁托娅陪乌云琪格站在人群中,一蹦一蹦看着陆军第一镇远去背影,直到看不到,才消停,小脸微微赤红,激动道:“小姐,你说朱粗鲁的脑袋到底怎么长的,怎么就这么厉害?” 噗! 乌云琪格被逗笑。 这丫头,一直因为朱粗鲁当初让周浪那么对待,对朱粗鲁十分不服气。 今天看了陆军第一镇的劈铳,终于震撼,进而服气了。 “小姐,咱们闲着也是闲着,去溧水县看看吧?”娜仁托娅拉着乌云琪格的手哀求道。 乌云琪格瞪了眼,“妙云小姐昨天乔迁,人来人往很多,咱们没去打招呼,今天必须去打招呼了,不然就太失礼了!” 如今,朱粗鲁已经在府中住下了。 无论如何,都得和人家女主人打招呼了。 她还得和徐妙云解释清楚。 哎! 愁啊! 以前为了恶心朱粗鲁,装小可怜状。 现在好了。 天道好轮回啊! 乌云琪格,犹犹豫豫,琢磨着,回府后,如何和徐妙云解释。 …… 皇城内。 朱元璋、马秀英,以及文武臣工,已经开始动身。 …… 武定门外。 第一镇撤到城外后,朱棣就下令大军停下。 汤和、丘福、朱能率领着几个门下省文官站在旁边,看着朱棣发号命令。 “周浪。” “在!” 朱棣含笑看向周浪,吩咐:“按照昨天的计划,你们第一营、第二营,率先出发,为大军行进,扫清沿途障碍!” “遵命!” 周浪第一时间,跑着离开,传达朱棣的命令。 并亲率两个营策马疾驰离开。 “剩余两个营骑兵,与炮兵营一起行动,沿途听从炮兵营指挥,协助炮兵营,军中匠人,兽医跟随炮兵营,辎重营,跟随第一营现在就出发……” …… 太子卫率、京营新军离开很久后。 陆军第一镇才陆陆续续行动。 …… 太子卫率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