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对,快把话说清楚……” 两人一左一右,勾肩搭背拉着张武,一边远离洪武门,一边询问。 张武头更低了几分,“陛下赐婚,把皇后娘娘身边,明霞姑娘……” “明霞姑娘!” “好小子!你走什么狗屎运了!” …… 惊呼声传出。 洪武门上值守的禁军将士,远远看着三人勾肩搭背离开。 凑到把总面前。 “把总,听说谭镇抚他们,要跟着殿下去福建了?” “他们的感情可真好……” “能不好吗,被二十万骑兵集群合击共剿,这种艰难险阻,厮杀出来的感情,不好才怪!” …… 朱元璋赐婚的消息,尚未传开。 土桥村。 几日准备后,一切事情都准备妥当。 朱棣和徐妙云依旧把户籍,留在了土桥村。 两人都不想迁离这里。 每年分红产生的钱财,在朱棣坚持下,作为土桥村‘教育基金’存起来,往后雇佣先生。 因为此事,八叔等人还提议。 除了村建义仓外。 另外再建一个村属学仓。 每年拿出一点粮食存起来,这部分收益,加上朱棣一家分红收益,作为土桥村孩子的未来‘教育基金’。 乡亲们一致同意。 朱棣、徐妙云目睹这一切时。 都不由笑了。 也彻底放心了。 土桥村乡亲已经能很好的运作乡土村社了。 并且因为跟着朱棣去外面闯荡了几次,加上朱棣的引导,又有杨八叔这种,虽然大字不识一个,但当过兵,打过仗的人。 乡亲的眼光、见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。 …… 出发回金陵前一夜。 朱棣、徐妙云把两个小家伙交给毛老六。 在漫天星月下,重新返回篱笆小院。 两人来到杏树下。 徐妙云摘了颗青杏儿,擦了擦,笑着递给朱棣,朱棣张嘴吃下去。 徐妙云又给自己摘了颗。 嘶! 咀嚼刹那,酸的忍不住倒吸气。 朱棣瞧徐妙云俏脸都皱在一起,不由笑了,“记不记得,前年这个时节,雨夜晚上,你给我煮酒……” 酒都温热了。 妙云神秘兮兮,撑着油伞跑出院中。 在他诧异重视中,折返回屋。 摊开手,手中攥着几颗青杏儿。 他第一次尝试,青杏儿煮酒。 徐妙云俏脸微红。 那夜,后面还发生了点事。 喝了点酒。 貌似她比较大胆。 莞尔一笑,两人推门入小屋。 灯烛亮起…… 灶台、水培箱架子、床榻、窗前小桌…… 呈现映入眼帘。 两人在这间泥坯小屋,生活的点点滴滴,还历历在目。 徐妙云抬头,“等咱们在东番定居后,就仿照这里,在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好吗?” 她真想把小屋和旁边新盖的房子都搬走。 可惜,这是天方夜谭。 往后,乡亲们若是跟着他们也走了。 新来者,肯定不会维护这里。 甚至,新朝为了抹除他们的痕迹,还会直接推倒她和四郎居住过的地方。 这不是没有可能。 以前,妙音说,等她和四郎老了,孩子们都长大了,大家再回这个小院。 她要给大家再画一副画。 恐怕是不可能实现了。 至少,在这个小院,大概率是无法实现了。 朱棣知道徐妙云心思,笑着点点头:“行,到了东番,我亲自动手,一定在建一个一模一样的!” 话中,双手掐住盈盈一握的小腰。 徐妙云条件反射剪刀腿盘腰。 挂在朱棣身上时,才意识到。 脸通红低头,好丢人! 她都成习惯了! 朱棣笑着,抱着徐妙云来到窗前小桌。 …… 片刻后,两人从小屋内出来。 徐妙云不停给朱棣擦拭唇角朱红。 朱棣唇角笑意始终不断。 自从上次高丽使节来访,他参加午朝发生那件社死事情后。 妙云就特别谨慎。 “别擦了,再擦,我嘴都秃噜皮了,这大晚上的,就是不擦,也没人能看到。” …… 从小屋出来。 两人又去了田里,夏季的田间,各种虫鸣声不绝,风吹过,伴随着禾苗芬芳,格外美。 …… 翌日。 五更天。 孩子们晨诵声中,两人在屋中醒来。 …… 日头升起时。 孩子们背着包袱,与父母告别,整整齐齐坐在一辆辆板车上。 朱棣看着乡亲们,“八叔,大家放心吧,我和大丫肯定照顾好孩子们……” “四郎,孩子交给你,俺们放心!”八叔瞪了眼,打断朱棣的话。 然后转身,从后面八婶手中接过一匹布,“四郎,这些布都是去年,咱们村儿,织出最好的布……” 品质,超过了江浙地区的中等布。 几乎达到了上等布。 这些布,都是挑选最好的棉花,集中村里手艺最好几个女人织的。 本来是给四郎考中进士的礼物。 …… “叔伯婶子没什么能耐,就这点心意,你们带上,别跟叔伯推辞,不然,我们可生气了!” 朱棣、徐妙云对视一眼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