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…… 御书房内。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,闻声,诧异抬头…… 看刘伯温神色凝重站在门外,顿时明白,不由笑了,“进!” 刘伯温闻声,缓缓入内,来到御案前,作揖一拜:“臣拜见陛下。” “你可是咱这里的稀客。”朱元璋放下朱笔,微微挪动身子,臂肘撑在扶手上,找了个舒服姿势。 这老滑头,回来是回来了。 却一直想和金陵这摊浑水保持距离。 皇宫更是能不来,则不来。 眼下,金陵局势发展,终于烫的老滑头坐不住了。 “给诚意伯赐座。” 洪武八年,淮西勋贵想要老滑头死。 所以才有胡惟庸假传圣旨之事。 胡惟庸想除掉刘伯温这个浙西派领袖,同时也想借此事,交好淮西将领。 事发后,毛骧很快就把消息送到了陪都。 虽然愤怒。 但他回来后,也没有惩处胡惟庸。 一边是关乎大明稳定的淮西将领,一边是刘伯温。 如何决断并不难。 刘伯温因此心灰意冷。 洪武九年,又因老四之事,和蓝玉等人发生冲突,请辞。 作为弥补,他就同意了。 …… 看着刘伯温谢恩后坐下,朱元璋收敛思绪,笑问:“此番入宫,所为何事?” ‘皇帝为何还能笑得出来?’ 刘伯温微微皱眉。 这次回来,他发现,皇帝的确变了很多。 就如此刻。 换做洪武九年。 他和燕王恐怕已经成皇帝怀疑、猜忌对象了。 甚至,锦衣卫可能已经开始密查。 可现在…… 刘伯温抱拳,“陛下,城内正在议论,朱解元是修改拆借利息律法的始作俑者,此事,绝不是从臣这里泄露,臣家中,就臣一人知晓……” 他也想不通,这么隐秘的事情,怎么会泄露。 如今,民间因此事,把燕王的声望又一次推高。 而朝堂上,恐怕会有很多人,痛恨燕王。 皇帝就算再喜欢燕王,恐怕也不希望,燕王的声望,盖过太子。 而且,皇帝让他接手督查百官之事,本意就是为燕王分担怨恨。 如今随着秘密泄露,分担怨恨的目的就失败了。 他可不想让皇帝误以为,城中热议,与他有关系。 …… 朱元璋笑了,抬手点了点刘伯温:“咱知道与你无关!” “他们也没有真凭实据,只是有些人,想把这民望,按在老四头上罢了……” 推动此事之人。 应该不知老四才是修改拆借利息上限的始作俑者。 但他们想要把此事扣在老四头上。 借此,推高老四声望。 “至于他们为何把一件不确定的利国利民之事,按在老四身上,是他们担心,老四故意藏拙,搞砸春闱考,其实,这伙藏在暗处的人,完全多此一举了……” …… 刘伯温满眼震惊。 多此一举? 皇帝为何这样说? 难道,此番春闱考,燕王会全力以赴? 怎么可能!? 燕王的聪慧,不可能看不出,有一股力量,正在推高他的声望,试图捧杀他! 难道……? 刘伯温看朱元璋满脸笑意,想到某种可能,脸色再次变了变。 朱元璋从刘伯温神色变化,就判断出,刘伯温猜到了,笑而重重点头,“不错!你们所有人,都按照对混账以往的了解,认为他这次会藏拙,会故意搞砸春闱考……” …… “可你们都错了!” “这回,他会全力以赴!” 拿出比之前乡试、院试更认真的态度! 锦衣卫汇报,朝中百官私下都在议论,老四变了,可就是说不清,老四哪里变了。 等这次春闱考结果出来后。 所有人就会明白。 相信,也会大吃一惊! 从今而后,混账老四就不是那个,低调、忍让,只有在忍无可忍,才会反击的朱四郎了。 …… 刘伯温观察朱元璋表情,缓缓起身,跪倒。 他已经明白了。 燕王朱棣,已经成了太子的一块磨刀石。 这类事并不新鲜。 每个皇帝,都会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,挑选一块磨刀石。 汉景帝,曾用周亚夫做武帝的磨刀石,最终周亚夫亡! 太宗李世民,曾用魏王李泰激励太子李承乾。 最终,太子李承乾这把刀,承受不住,断了。 …… 此类事,太多太多了。 可陛下难道就不怕发生不可控的意外吗? 或许,这是每个帝王都要面对的事情吧。 可作为磨刀石的燕王,处境却很凶险。 他不知,燕王为何答应。 但燕王于他有救命之恩。 哪怕被皇帝,怀疑与燕王有不清不楚的关系,此时,他也不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。 朱元璋诧异道:“你这是干什么?” “陛下,朱解元对臣有救命之恩……”刘伯温恳切道:“臣知,朱解元已经沦为太子的一块磨刀石,臣也支持……” 首先得表明态度。 朱皇帝做出决定。 他反对根本没用。 “臣只希望,陛下为朱解元安排好后路,臣谏言,即是处于报恩,也是为公……” 朱四郎不是李泰。 如果这块磨刀石,最后发现,自己有可能粉身碎骨。 一定会反噬。 以他对朱四郎的观察。 别看朱四郎顾念手足亲情,可以一再忍让。 可一旦被逼疯。 下定决心反击,以其骨子里的冷漠,什么仁义礼智,手足亲情,都会被一脚踢开。 朱四郎只是没有野心,所以才让亲情压过了骨子里的冷漠。 愤怒会让这种,不顾一切的冷漠彻底苏醒。 真到了这一步。 若无皇帝支持,他不认为,太子能赢! 即便能赢。 大明百姓,也会再经历一次苦难动荡。 …… 朱元璋满脸震惊,“我们家老四,在你心中,评价这么高?” 老滑头刘伯温从未如此评价过一个人! 老四优秀。 他当然知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