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萧宁端坐龙椅之上,负手而立,面无喜怒,却也未显不悦。 这一幕落入百官眼中,却令清流一系心头沉沉。 许居正神色凝重,侧眼望向霍纲与郭仪,三人目光交汇间,皆能读出彼此眼中的不安。 霍纲低声道:“依旧是这等虚策……却依旧能骗得陛下点头赞许?陛下真的,没有任何察觉啊!” 许居正面沉如水: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!陛下不善朝堂,他们说得字字在理,若不细究内里,谁能识破?” “是啊……”霍纲叹道,“看似削冗政、增赋税、减边费、重工商、宽商律……实则是削文重吏、剥民厚贾、封边弃军,外虚而内肥!” “而吏部、户部正是得利最多之处。”许居正冷声道,“如此一来,岂不是以后新党独大了?” 郭仪不语,只是眉头紧锁。 眼见局势被新党所把控,清流派中,已有人暗中握拳,甚至想上前争辩。许居正一一摇头,拦住他们。 他自己也知道,此刻若无周全说辞,贸然上前,只会落入理亏之势,反成朝堂笑柄。 这时,忽听一阵靴声踏地。 “臣,有言!” 一道声音如铜锤落地,铿锵作响。 众人一惊,却见那站出的,不是别人,还是——兵部尚书,边孟广! 这一早朝之上,都不知道这是其第几次出言反驳了。 哪怕每次都以被训斥而终,他依旧乐此不疲! 之前,霍纲才拦住了他! 如今,他便又站了出来! “林尚书这次又提出的所谓新政,看似革弊,实则伤本!” “削兵制赋、放宽商税,于内扰民心,于外扰军心,万一北疆再战,谁来扛?”边孟广虎目圆睁,面如铁铸。 他步步踏出,言辞愈发凌厉:“边军已久未得增援,粮草告急,士兵冻饿而死者甚众。如今竟还要‘调减边疆冗费’,此话,谁说得出口?!” 林志远拱手一礼,微笑回应:“兵尚所言,关切军国,臣佩服。但朝廷重建,财赋不足,若无增收减支之法,拿何补中府亏空?” “所以,就得从边军减起?”边孟广冷笑,“拿士卒的命,来换你们的仕途清名?” 萧宁眉目不动,仍是静静地看着殿中争论。 然而,谁都未曾料到——他忽然冷声道: “够了。” 满殿霎时寂静。 边孟广却面无惧色,仍拱手而立。 只听萧宁缓缓开口,声音清冷如刀: “边孟广,又是你!又是你!你到底想怎么样?你前几次顶撞,朕念旧情,未曾惩罚与你!” “可你身为兵部尚书,不在其位谋其政,却一次次在朝堂大典上口出怨言,当着满朝之人,与户部争执不休……你当这是茶肆酒楼?” “兵为国本,但国本非兵一人之事!” “若人人都像你这般逞一己之气,那我这大尧,还如何革弊布新?” 话音落下,众臣皆惊! 边孟广一愣,脸色铁青,却欲言又止。 殿上空气凝滞,清流众臣脸色皆变。 许居正、霍纲同时起身,一眼望向郭仪。 郭仪却依旧不动,只轻轻抿了一口茶。 许居正轻声:“郭相……此时你还坐得住?若再不说,恐怕便真的……” 郭仪放下茶盏,淡然一笑。 “不急。” 许居正急道:“陛下分明被蛊惑……” “不。”郭仪淡淡打断,“你看得太浅了。” “太浅?” “你们……没看出来么?” 郭仪目光扫过殿中,最后落在萧宁身上,目光中带着一抹了然与沉稳:“他是在演。” 此言一出,众人震动! “演?!”许居正低呼,“你是说……陛下,早就识破了?” 郭仪笑了笑,眼神幽深:“边孟广是个直人,但不是傻子。你以为他不知现在不是出言的时机?他知。” “可他仍出言反驳,为何?” “因为——有人要当那个‘撞山之人’。” “你再看看陛下……语气虽斥,却并未责罚,连一个‘降职’都未提。你以为……这叫震怒?” 霍纲愣了愣,猛然一震:“……是做给新党看的?” “正是。”郭仪低声道,“做给王擎重、林志远他们看,让他们以为——他信了。” “引蛇出洞。”许居正呼吸微紧。 “他让他们以为可以胡作非为,让他们放松警惕,尽情布局——等他们把网织好、线拉满,反手就是一剑断筋拔骨!” 此言落地,清流诸臣皆悚然! 许久,许居正低声:“若真是如此……那我等,险些误了大事。” 郭仪缓缓摇头,仰望高殿之上的那道黑金袍身影: “你们都只看到了他手中之剑,却忘了……” “他如今,已经是……真正的帝王了。” 太和殿内,余音尚在。 林志远提出的改革条陈余波未平,殿中不少新党官员尚沉浸在方才那番得意中,彼此暗自点头,交握目光。 虽然清流中已有反驳之声,甚至边孟广更是当场顶撞,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——陛下没有否定林志远的提案,反而隐隐露出几分赞赏。 这一幕,令新党众人暗喜于心,也令许居正、霍纲、郭仪三人眉头皱得更深。 就在此时,天子高坐金阶之上,目光如炬,忽然转向殿中众臣,声音沉稳: “刚才所言,乃国策之议,可谓纲目已定,枝节未梳。” “但大策归根,仍需人去执行。” “过去一年,大尧之乱不断,左相谋逆,孟党叛国,四王并起,战火连绵。” “国土可收,百姓可抚,唯独朝堂之缺,尤需速补。” 他话音一顿,目光落向吏部班列。 “朕要问,吏部近月来招才进贤之事,可曾上呈备策?” 这一问,殿中气氛顿时陡紧! 众臣无不精神一振。 这是今日朝议的第二个焦点——也是压轴之议。 比起国策改革,这一议题,才是真正攸关官员去留、权柄更迭的实质性大动! 吏部,掌人事升黜,乃百官命脉所在。 若国策是纲,那么吏部的荐人、任官,就是将纲施行于实的手段与利刃。 如今陛下亲自发问,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! 立于朝列中的吏部尚书王擎重,身穿大红正三品朝服,身姿微躬,眼神却波澜不惊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