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夜幕如墨,深深地笼罩着胭脂湖畔的天地。 月光清冷而澄澈,洒落在湖面上,将整片湖水映照成一片银辉。 仿佛一条从天而降的光带,横贯天地之间。 风从远方吹来,带着淡淡的凉意,拂过湖面。 柳枝随风轻摆,沙沙作响,仿佛在低声呢喃着什么古老而神秘的诗篇。 湖边的菊花,此刻在夜风与月光的映衬下,显得格外清幽。 一簇簇金黄、素白的花朵,随风微微摇曳,柔软却倔强地生长在这片夜色里。 它们将那浓郁的清香送入每一个人的鼻端。 菊花香混杂着湿润的湖水气息,让这一方天地充满了诗意和几分难以言说的肃穆感。 胭脂湖畔的灯火已尽数亮起。 仿佛无数颗星辰坠落人间,点缀在这片天地间。 远处的楼台与水榭,在灯影与夜色中若隐若现。 依稀可见其轮廓,却又带着一层朦胧的美感。 所有的一切,都在这一刻显得静谧而空灵。 仿佛时间在这里缓缓停滞。 所有的目光都被那月光下的圆台所吸引。 圆台之上,灯火将萧宁的身影映衬得愈发挺拔。 他站在那里,青衣随风微微拂动。 面具遮挡了他的神情,却无法掩盖他周身那种超然物外的气质。 他如同一座孤峰,稳稳地伫立在天地之间。 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,透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与自信。 洛青霜则立于圆台的另一侧。 一袭素衣在月光与灯火的交织下,显得越发冰冷而孤绝。 她的身姿笔直,目光犹如寒霜般凝聚。 却带着一丝深不可测的探究。 她没有开口,静静地看着萧宁。 等待着他的下一步动作。 四周观众席上,人群早已不复最初的平静。 那些低声的议论声此起彼伏,像是潮水般一波接一波。 又仿佛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。 每一个人的脸上,都写满了好奇与震撼。 他们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圆台中央。 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细节。 “这位面具公子竟然要用画来解答中庸之道?此举未免太匪夷所思了!” 一位年轻学子低声说道,目光中带着浓浓的疑惑与不解。 “你懂什么?”他的同伴却急忙低声喝道,语气里带着几分崇敬。 “能够写出《大道之行也》的人,岂是你我能够轻易揣度的?” “或许这一幅画,才是真正的深意所在!” “画……真的能够解释‘中庸之道’这样深邃的道理?” 也有人喃喃自语,目光中满是怀疑。 但随即又忍不住看向台上的萧宁,眼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。 那些大儒们,此刻也纷纷皱眉沉思,目光中带着探究和敬佩。 徐白眉抚须不语,眼神深邃地望着萧宁,似乎在揣摩他下一步的用意。 而柳山居则眉头轻锁,目光透着几分敬重:“以画证道,古往今来,尚未听闻。” “若他真的能够做到,那他……将不只是文坛奇才,而是承载了一种开创之力。” 佳丽席间,十佳丽此刻也已陷入沉默。 唯有目光中透着各自不同的情绪。 有惊讶、有钦佩,有些人则怀揣着一丝难以名状的期待。 洛水瑶轻轻抚着琴弦,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思:“能以画释道,他的才情,怕是要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了。” 红衣翩翩轻笑一声,眉眼间带着几分戏谑:“这面具公子,可真是处处出人意料啊!” “我倒要看看,他究竟要画出什么,才能让洛神女领悟‘中庸之道’。” 青衣染端着茶盏,轻轻抿了一口茶水,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:“这幅画,若真能以画入道,那他才是真正的惊世之才。” 而在观众席的一角,卫清挽一动不动地看着圆台,双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袖。 目光复杂至极。 她的心中似乎被什么东西触动了,思绪乱成一团。 那个青衣男子的从容与自信。 那面具之下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感。 无一不在击打着她的内心深处。 “他究竟要画什么?”她轻声自语,目光微微颤抖。 她总觉得,台上的男子与自己心中那道身影渐渐重合。 虽然她不愿去承认,却始终无法挥去那份疑虑。 而卫青时站在她身侧,双手抱胸,嘴角微微上扬,仿佛早已看透了一切。 他低声说道:“姐姐,你不是一直很好奇这位面具公子的身份吗?” “不如再看一看,或许这一幅画,能解开你的疑惑。” 卫轻歌则睁大了眼睛,语气中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:“他总是能带来惊喜!” “写文章如此惊世,想必这幅画也必定非同寻常!” 胭脂湖畔,喧嚣之中又带着一种诡异的安静。 所有人的目光、所有的期待,都汇聚在了台上那一袭青衣的身影上。 此刻,萧宁就像一位独立于天地间的执道者。 挺拔而从容,站在那里,成为了这方天地唯一的焦点。 月光洒落,灯火摇曳。 湖面泛起的涟漪仿佛与众人心中的震动交相呼应。 而那一袭青衣、那一抹面具之下的神秘。 正将整个夜色映衬得愈发深邃。 夜色如水,胭脂湖畔的月光愈发皎洁,洒落在圆台之上,将那一袭青衣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柔光之中。 台上的萧宁站在书案前,身姿挺拔,仿若一座与天地共存的孤峰,目光深邃而平静,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沉稳之气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