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 三合一疏-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当然,其中也有嵩阳书院这种程朱理学堡垒。
    苏泽说道:
    “礼部官员也不是上下一心的,心学内部派系的分歧,要比心学和其他学派还大。”
    高拱听到这里,也是露出笑容。
    苏泽这话倒是也说的没错,心学内部为了争夺谁是王阳明正统,早就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。
    而心学各派拿着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,互相攻击对方是伪学的也是常见招数。
    向书院派遣督学,倒是也符合高拱的想法,他说道:
    “这件事老夫会支持你。”
    但是高拱又忧虑的说道:
    “子霖你这些日子都忙着政务,实学的事情也要多上上心。”
    也不怪高拱忧虑。
    别看在报纸上,实学的声势浩大,似乎和心学五五开的样子。
    但是高拱自家人知道自家事。
    实际上,在民间,实学根本没办法和心学竞争。
    原因也很简单,实学没办法科举。
    地方上的书院,基本上都是心学的天下,而剩下的就是教授应试的程朱理学。
    至今为止,一座实学的书院都没有。
    看着苏泽在折腾书院,高拱又是一阵烦躁。
    对于这个,苏泽也没办法。
    科举是国本,可不是随便改的。
    别说是实学了,心学从王阳明创立这么多年,其实也没能染指科举一点。
    现在科举的考试用的教材,还是明初钦定的四书五经大全,主要是宋代朱熹的注解。
    也就是,如今大明科举用的教材,还是朱熹那一套注解。
    心学书院再怎么推崇心学,最后课堂上讲授的应试技巧还是朱子理学。
    而要修改考试大纲,心学都没能做到的事情,实学就更别想了。
    就算是苏泽手握金手指,关系天下士人的考试大纲,需要的威望点也必定是个天文数字。
    见到高拱着急,苏泽从怀里掏出一封信,递给了高拱。
    “这是?”
    “师相,这是李时珍写给弟子的信。”
    “李神医?”
    高拱连忙打开信。
    上次李时珍在用血吸虫验证了微虫致病说后,就和苏泽建立了书信联系,两人也会讨论一些医学上的问题。
    苏泽给了李时珍很多启发,现在的李时珍,都放弃了编写医典的计划。
    而李时珍的新目标,是开设一座医学院。
    “以实学教授医学?”
    高拱皱起眉,李时珍要开设学院?
    医生设馆教授弟子,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。
    但是这种一般都是师徒父子传承,这种类似于匠人传承的方式。
    也有李时珍这样的编写医书传之后世的,但是这类的医书往往都是工具书,并不是启蒙的教材。
    但是信中李时珍的意思,要在金陵城建造一座专门招收弟子,传授医学的医学院。
    这听起来怎么像是书院了?
    如果不是李时珍,高拱大概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。
    苏泽说道:
    “师相,您不知道,在我老家苏州府,一名精湛的医者,每年收入可达五十银元,小有名气的医者,一年收入可达百元以上。”
    这下子就连高拱都有些惊讶了。
    一个七品知县,一年名义上的俸禄也就是四十多银元。
    大明的官员俸禄偏低,还有灰色收入,这当然不能代表地方官的收入水平。
    但是无论如何,一年五十银元,那已经可以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了。
    而一年百元以上,那可以说是相当富裕了。
    这点苏泽也没有夸大。
    江南地区的经济发达,城镇居民增长,自然催生了健康需求。
    一名好的医者,自然是供不应求的。
    而李时珍也发现,江南地区很多医者都是滥竽充数,他们开出来方子根本没有效果,甚至很多都是庸医,治死人也是常有的事情。
    可就算是这样,江南地区的医者收入依然很高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