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章 选官大计-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要怎么解决这问题?
    苏泽回忆自己知道的历史,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“牢笼志士”。
    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,将所有的读书人框住,只要给他们科举的希望,就能一辈子皓首穷经,安安稳稳的读书。
    这条路在原时空的清代达到了巅峰,诞生了诸如范进孔乙己等经典的读书人形象。
    但显然苏泽并不愿意这条路。
    当读书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应试,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为了做官,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末路。
    今后是几百年的大争之世,将人才禁锢在科举里,实在是太浪费了。
    另外一个办法,就是将人才分流到其他地方。
    这也是苏泽为什么要强调“四民平等”的原因。
    破除士人对于工商的偏见,让一部分人才进入这些领域,就能促进经济和工业的发展,这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法。
    但这个办法也不是万能的。
    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这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    读书人千百年来做官的执念,这可不是一句“四民平等”可以消解的。
    要解决这个问题,最根本的还是发展生产力,提供更多优渥的岗位给知识阶层,只要能让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,社会自然就能安定下来。
    而短期来看,最棘手的就是举人群体的问题。
    也就是张纯这类,意识到贡试无望,不准备继续参与科举的举人了。
    苏泽想了想,光是关上门空想还是不行,他决定明日去吏部转转,看看举人候缺的情况再说。
    就在这个时候,门房送来了一张拜帖和信。
    拜帖是汤显祖的,这是一张略显朴素的拜帖。
    “那年轻人留下拜帖和信就走了?”
    苏泽向门房问道。
    门房连忙说道:
    “大老爷,小的要留那位公子,但他坚持要走,小的也没办法。”
    苏泽也没有为难这个平日里尽忠职守的门房,让他回去值房后,拆开了汤显祖的信。
    看完信后,苏泽脸上露出笑容。
    这汤显祖也是个妙人。
    他从剧团当家那边知道了苏泽和沈一贯的相貌年龄,就猜到了自己不是徐渭。
    既然不是徐渭,拜帖上又留着苏泽府邸的地址,那苏泽的身份就不难猜了。
    汤显祖这封信是后学拜见的常用格式,前半段算是小小的拍了苏泽的马屁,表达了他这个后辈的崇敬之情。
    后半段则是婉拒苏泽,不愿意在贡试之前结交苏泽这样的大人物。
    而汤显祖给的理由也很自信他写道:
    “若此时拜谒苏公,恐损苏公清誉于外,更恐世人疑吾后年名扬考场之业,皆凭攀附之功耳。”
    苏泽只能说汤显祖不愧是后世闻名的戏曲大家,光是这份自信就和别人不一样。
    既然如此,苏泽也放弃了结交他的想法。
    ——
    次日,吏部。
    苏泽来到了吏部文选清吏司。
    和上次一样,作为大明最核心的衙门,整个文选清吏司有着不同于其他衙门的庄严氛围。
    这里可以决定无数官员的命运,多少人在文选清吏司前守着,等待候选结果。
    文选清吏司前有一个铜壶滴漏,作为整个京师最重要的选人机构,文选司寅时六刻(早上五点三十),书吏就要上衙办公了。
    文选司的职能有五。
    分别是“开列题缺”,四品以下官缺提名(除科道官)。
    “考功核资”,审三年考满“八法”评语,决定官员的考评。
    “班次排序”,定候补官“资深顺序”,也就是候选官员的资格先后。
    “领凭赴任”,签发赴任文凭以及勘合路引。
    最后是“丁忧起复”,核丧假守制年限,丁忧完毕的官员也要来文选司候选新职。
    文选司的职责,就在“缺”和“选”上。
    所谓“缺”,就是统计出缺的岗位。
    每个月的五号,吏部会统计全国出缺的职位,列出一份《阙册》,张贴在文选司外的白墙上。
    等待缺选的候补官员,就会向文选司递上自己的档案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