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 义利之辩-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大明的和尚都有不俗的儒学造诣。
    法严和尚也是如此,他自身的儒学造诣很高,对儒家几个流派都能说上两句,毕竟每年法严寺都要接待很多读书人,就是再没悟性,听着听着也就会了。
    法严和尚问道:
    “你们儒家不是最重视义利之辩吗?”
    何心隐道:“子曰:‘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’。”
    法严和尚点头说道:
    “何公这句话,不是违背圣贤的教导?”
    何心隐摇头说道:
    “先师的话当然没错,但是后世的解释错了。”
    “啊?”
    何心隐道:
    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但是什么是君子?什么是小人?”
    “这句话历代就解释错了。”
    “先师所在的时代,君子是指‘劳心者’,也就是食肉者。与此相对,小人就是‘劳力者’,也就是平民和奴隶。”
    “这句话应该这么解,要对士人提出道德要求,让他们遵守,对于普通百姓则要拿出实际好处,引导他们活下去。”
    “这就是我说的,‘君子要先言利,再言义’,对百姓要利在义先,先要用利来引导他们走上正途,然后再对他们提出义的要求。”
    法严和尚愣住了,还能这么解释?
    你们读书人真会玩啊,我们和尚解读佛经可没这么厉害。
    不过这也是正常的,所谓“我注六经”,历代大儒都是这么玩的,当年朱熹王阳明也干过,何心隐这么干也不奇怪。
    但是这和办学校有什么关系?
    何心隐说道:
    “大师,我要办的,不是让人读书参加科举的学校,而是让百姓掌握一技之长的学校。”
    何心隐掰着指头说道:“京师普通的杂工,一个月不到两银元,但能写能算的账房,一个月最少也是五个银元的收入。”
    “同样是工匠,懂得尺规作图的也能多一倍的收入。”
    “还有读书人做讼师的,能打民律官司的,也要比普通讼师倍增收入。”
    “这世上也并非读书科举这么一条路,总有人要试试其他道路,而我这个学校,就是引他们入门的。”
    “这就是有利,有了利引导,然后再通过读书明义,等生员学成后又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,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?”
    “所以我办这个学校,自然是要收费的。”
    听到这里,法严和尚明白了何心隐的想法,这等于是传授谋生技能的学校。
    这么一说,似乎还真的可行?
    别的不说,如今楞严寺管理库房的和尚,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。
    原本楞严寺的账目很简单,主要收入就是三块,香客捐献、僧田产出和高利贷收入。
    这三块,其实都和账房没多大的关系。
    香客捐献,要防的是僧人贪墨,僧田产出,主要是管理佃户。
    高利贷收入最简单了,楞严寺为何能有那么多武僧,那不就是为了高利贷催收业务训练的吗?
    可现在不同。
    法严和尚是个聪明人,他已经意识到了时局的变化,做好了转型准备。
    而事实证明,楞严寺的提前转型,才是楞严寺能在京师寺院中崛起的关键。
    现如今,寺院三大业务,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    香客捐献影响最大。
    这件事还和苏泽有关。
    明代寺院,除了金融功能外,也要给香客提供文化需要,这就是讲经。
    无论是东方的讲经,还是西方的布道,其实和说书差不多,就是要用通俗的佛教故事来教化百姓。
    而更多百姓去佛寺听经,也不是为了受教去的,而是在这个缺乏娱乐的时代解闷。
    当然,听着听着就皈依我佛也是正常的。
    总而言之,讲经是佛教的“拉新”手段。
    而随着报纸出现,娱乐方式更丰富了,更少的人愿意来佛寺听讲经了。
    讲经?能有《西游记》好玩?
    当然,原本虔诚的信徒还是会捐献香火钱的。
    但是没有新的信徒,等原本的信徒老死,那时候就已经晚了。
    除此之外,僧田的产出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