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圣人无名-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啊?阁揆,这不合制吧?”
    李一元身为通政使,吃惊的看着李春芳,内阁首辅请求奏对,那也是要通过通政司的。
    而且奏对是奏对的流程,李春芳这算什么?
    李春芳看向李一元说道:
    “所以请李银台随我一起入宫。”
    李一元的脑袋宕机了,这里面怎么还有我的事情啊?
    李一元更加的后悔,他不清楚李春芳要做什么,但是他知道一旦让言官知道自己掺和进了这件事,日后肯定要盯着自己口诛笔伐。
    完啦完啦!
    李一元再次后悔,为什么上次登闻鼓事件后不坚定地辞官,就算调去南京养老也好啊。
    但是李春芳都这么说,李一元也只能点头同意。
    一路无话,李一元就是跟在李春芳的身后,宫中的太监也奇怪为什么是内阁首辅和通政使一起进宫,但是很快皇帝就传召两人前往御书房。
    李一元心中闪现过了无数的结果,事情到了这一步,他也已经明白了。
    自己唯一的生路,就是皇帝坚定的支持苏泽,压下六科都察院的反对声,那通政司就能安然过年。
    难道李首辅就是为了这个入宫?为了说服皇帝支持苏泽?
    李一元偷偷看看前面的李春芳,事到如今,他也只能祈祷李春芳能说服皇帝,坚定的站在苏泽这一边。
    ——
    御书房。
    隆庆皇帝的心情不错。
    年底户部汇报,今年风调雨顺,夏秋二粮的征收顺利。
    整个隆庆二年,也没发生太大的事件,小股的叛乱也被迅速平息。
    倭乱平息,蒙古人也没有大规模南下,自从谭纶到任蓟辽后,也是剿抚并用,迅速安定了局势。
    国库扭转了往年的赤字,甚至还有所有盈余。
    隆庆二年,可能是近十年来,国家财政状况最好的一年。
    隆庆皇帝明里暗里的暗示,想要办一场元宵灯会。
    但是内阁之中,高拱装傻,张居正反对,赵贞吉也没有支持。
    隆庆皇帝最近在想,如何说动内阁首辅李春芳,让他支持自己办元宵灯会。
    听到了李春芳和通政使李一元求见,隆庆皇帝立刻下令召两人来御书房。
    见到李春芳,皇帝笑容满面:
    “李师傅可是很久没入宫了。”
    李春芳也是皇帝的经筵官,这句李师傅,算是皇帝主动拉近了和李春芳的距离。
    “陛下,老臣今日来,是为了苏子霖的奏疏来的。”
    李春芳不吃皇帝这一套,他捧起奏疏,对着皇帝恭敬的说道。
    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接过了李春芳的奏疏,送到了隆庆皇帝的面前。
    首辅入宫是谈正事的,皇帝也觉得无趣,只能看起奏疏来。
    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》?
    作为皇帝,隆庆皇帝还是称职的,他读完了苏泽的奏疏,眉头皱在一起。
    通政使李一元的脸色更难看了,如果皇帝立场模糊,那言官就会更来劲,到时候奏疏就会堆满通政司。
    等到皇帝看完了奏疏,揉了揉眉头,隆庆皇帝看向李春芳,他已经明白为什么李春芳这个首辅要亲自入宫,原来是为了苏泽这份奏疏。
    “李首辅,你怎么看?”
    既然是公事,隆庆皇帝就称呼李春芳职务了。
    李春芳躬身说道:
    “陛下,臣以为苏翰林的奏疏可行。”
    隆庆皇帝意外的看向李春芳,自己这位内阁首辅,平时极少发表意见,但是每次发表意见也都能在内阁一锤定音。
    也亏着李春芳在内阁,要不然高拱和张居正立刻就能斗起来。
    历史上也是这样,李春芳离职后,高拱张居正斗争立刻公开化,这也是隆庆皇帝死的早,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场内阁大战了。
    揉了揉眉头,其实皇帝也对六科都察院烦透了。
    隆庆皇帝又想起了去年的元宵灯会,也是这帮言官反对,内阁才迫于压力不肯办。
    整个隆庆二年,皇帝也是多次惩罚言官的,但是这些人依然不断的闹事。
    苏泽奏疏中那句,“宪纲肃而谠论兴,官谤息而实事举”,也确实让皇帝心动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