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但是,张教授和刘总,似乎都刻意回避了一个所有商业行为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前提。” “那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。” 郭云的目光,陡然变得锐利。 “张教授说,中央厨房比小作坊更安全。我同意。刘总说,预制菜能稳定品质、降低成本。我也部分同意。” “但问题是,当一家餐厅用着保质期两年的速冻西兰花,却在菜单上标注着‘田园时蔬’,售价八十八元的时候,这还属于‘安全’和‘效率’的范畴吗?” “当一家餐厅用着由十几种化学添加剂勾兑而成的‘风味鸡汤调味膏’,却在宣传中暗示这是‘文火慢炖’、‘匠心熬制’的老火靓汤时,这还叫‘品质稳定’吗?” 他的话,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精准地划开了那层名为“科学”与“效率”的华丽外衣,露出了里面名为“欺诈”的脓疮。 张建国教授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。 “郭律师,你这是偷换概念!只要它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,它就是安全的!消费者吃下去没有问题,这就够了!” “是吗?” 郭云的嘴角,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。 “张教授,按照您的逻辑,我用玻璃做成钻石的形状,卖给我的客户,只要那块玻璃不会划伤他,也是合理的,对吗?毕竟,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,它对人体无毒无害,非常安全。” “你……你这是强词夺理!” 张教授被怼得一时语塞,脸都涨红了。 “我只是在陈述一个法律事实。” 郭云的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。 “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。” “《广告法》第四条规定,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,不得欺骗、误导消费者。” 他看向主席台上的领导。 “我们今天讨论的,不仅仅是预制菜的生产标准问题,更是它的销售伦理和法律边界问题!” “消费者花了一百块钱,他是想买一份‘厨师现炒’的菜,还是一份‘后厨加热’的料理包,他必须有权知道,并且有权选择!” “用料理包,不丢人。丢人的是,你用了料理包,却骗消费者说这是你家大厨三更半夜起来吊的高汤!” “这不是技术问题,不是产业问题,这是最基础的诚信问题!是商业欺诈!” “啪!啪!啪!” 会场后方,不知是谁,第一个鼓起了掌。 紧接着,掌声响成了一片。 那些来自传统餐饮界的代表、一些年轻的创业者,甚至是一些媒体记者,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。 郭云这番话,说出了所有被“预制菜刺客”背刺过的消费者的心声! 张建国和那一众餐饮大佬的脸色,已经难看到了极点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