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为什么叫这个名字?听起来……有点奇怪。” “因为肉片又长又薄,吃的时候要用筷子裹起来,形态上有点像旧时候的裹脚布,所以得了这么个乡土气的名字。” 陈品解释道。 “后来,还是在抗战时期。” 陈品的话题,又自然而然地回到了今天的主线上。 “当时,为了躲避战火,大量的文化机构、高等学府都内迁到了蜀地。其中,一个叫李庄的古镇,就接纳了同济大学、中央研究院等一大批顶尖的学者文人。” “这些学者在李庄治学时,吃到了这道菜,都觉得美味无比。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一位所长,叫陶孟和,他觉得‘裹脚肉’这个名字实在不雅,配不上这么精湛的厨艺。” “于是,他便提议,改名为‘李庄白肉’,既点明了产地,又突出了它的特色。” “所以,这道菜的名字,也承载着那段文人风骨与烽火岁月交织的历史。” 一番话,听得众人恍然大悟。 原来,今天这两道菜,都与那段岁月有关。 一道是市井百姓宣泄怒火的咆哮,一道是文人雅士赋予风骨的诗篇。 【我靠!又是一道有故事的菜!我今天真是来着了!】 【一个‘轰炸樱都’,一个‘李庄白肉’,一个代表武,一个代表文。品哥这顿饭,是想告诉我们,华夏人的骨气,刻在各行各业的骨子里!】 【哭了,真的哭了。原来美食的背后,是这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。】 陈品说完,这才夹起一片肉片。 那肉片极长,他用筷子夹住一头,轻轻一抖,整片肉都在空中划出柔韧的波浪。 【哼,凡人的刀工,总算有点看头。能将一块凡肉处理到这种地步,也算是穷尽了技艺的极限。】 脑海里,小馋猫的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、对于人类技艺的认可。 【不过,味道的关键还在于那碗蘸料,要是调得不好,再好的刀工也是白费!】 淡蓝色的数据面板,应声而出。 【叮!】 【菜品名称:李庄刀口蒜泥白肉】 【食材新鲜度:95%(精选本地猪后腿‘二刀肉’)】 【制作工艺评级:98(刀工已臻化境,肉片薄可透光,厚度均匀;火候精准,肉质嫩滑不柴)】 【添加剂分析:无】 【综合评分:92】 【获得能量:+140】 【获得美食点数:+4】 【当前能量储备:9281/20000】 【当前美食点数:834】 【食神辣评:刀工是这道菜的灵魂,它将最普通的食材,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。每一片肉,都是对厨师数十年功力的无声炫耀。蘸料中的糍粑椒画龙点睛,蒜香浓郁,辣味醇厚,与肉的本味相得益彰。虽是凡间之物,却有匠心之魂。】 九十二分! 又是一道高分菜! 第(2/3)页